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促进VTE区域防治体系建设扎实落地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VTE防治联盟工作会议暨京津冀VTE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时间:2019-12-27 16:00:49来源:未知作者:​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阅读: 126031

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体系建设,贯彻国家关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12月21日,由北京VTE防治联盟主办的北京VTE防治联盟工作会议暨京津冀VTE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可预防的致死性疾病,60%的VTE事件与住院相关,中国住院患者的VTE预防显著不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在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外,一项发表在CHEST上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总体人群中接受任何预防的比例仅为14.2%。接受恰当预防方式的比例为9%,可以说,我国的VTE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

2-7X4A1196.jpg

王辰院士

7X4A1014.jpg

北京VTE防治联盟第二批成员单位授牌仪式

VTE区域联盟承担了带动区域VTE防治体系建设重任

“目前,VTE防治面临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亟待提高、缺乏诊疗规范、管理制度待完善,缺乏体系建设、多方合作不足。”中日友好医院贾存波教授介绍,一直以来,关于VTE防治领域,有学科相关,但缺牵头部门,有学术指南,但缺落地措施。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各位专家的努力及呼吁下,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工作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18年10月13日,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正式批准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据悉,该项目依托医联体的工作模式促进了血栓疾病分级诊疗的落地实施,并围绕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构建各级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制定高效的防治办法及策略,进一步规范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从而推动我国整体VTE防治水平的提升。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620余家医院报名参加建设,51家医院接受了专家实地评审;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10家优秀单位举办了两期参访交流班,来自全国200余家医院的临床、管理和护理等多部门共计700余人次报名交流学习。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响应,四川、上海、重庆、贵州、陕西、浙江、江苏等15个省成立了VTE区域联盟,承担带动区域VTE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卫健委和VTE项目办公室的支持和指导下,配合开展一系列医政管理、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参访、认证等工作。项目在组织管理、医疗技术、信息化建设、护理管理、患者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进行统抓共管,在全国范围的各级医疗单位形成了重视VTE防治的氛围,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大会上,来自上海、天津、河北、北京等地的联盟成员就相关工作经验及VTE防治现状及工作规划进行了重点阐述。


京津冀三地联动  促进VTE区域防治体系建设和发展

VTE区域防治体系建设如何落地?这是所有联盟成员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王辰院士指出了重点,“中国临床医生对VTE的预防意识亟待提高,一定要将VTE预防这个意识贯穿到每位住院医师的头脑中,然后逐步完善。医生教育我们要做,住院患者的教育同样要做。”

落实到具体规划上,他强调,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发展策略,需要三地同时联动,利用好各自的地域优势和地缘优势互相促进,进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VTE防治体系能力建设上,医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人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指出。“医院如果想要做好VTE防治工作,一定要组建一个多学科的防治团队,除了医务处与护理部,呼吸科、心血管科、血液科、骨科等学科的医生的团结互助也非常重要的。”相关科室做到联合与互通,才有助于VTE防治体系能力建设中另一重要环节——医疗技术体系的建立。

翟教授透露,在推动VTE区域防治体系建设上,明年将有三大重点工作,一是推动VTE防治中心建设的认证,二是继续举办参建医院的参访与交流活动,三是促进区域联盟的发展与建设。

DSC00514.jpg

责任编辑:陈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