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爆发痛病因治疗更重要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80%的肿瘤患者在其疾病诊疗过程中会出现癌性疼痛。癌性爆发痛(BTcP),其以散在发生、瞬间剧痛为特征,疼痛强度可明显超过已控制的背景痛。一项来自北欧、纳入320例肿瘤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有83%的患者存在BTcP,其中44%的患者为事件性(或偶发性)BTcP,39%为自发性(或特发性)BTcP,17%的患者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类型的BTcP。
理想的救援药物包括如下特点: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耐受性好、副作用小、患者愿意使用、容易获得、费用低廉。在国内口服即释吗啡仍是常用的治疗方式。《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建议快速起效阿片类药物用于爆发痛治疗时通过个体化滴定达到有效镇痛剂量。
在中国没有快速起效的BTcP解救药物的现状下,推广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技术至关重要,其一方面可以给予患者有效的爆发痛解救,同时也可以给予及时的背景药物的滴定。由患者自己根据疼痛程度的需要有效控制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治疗的舒适感。治疗爆发痛的PCA技术。一般采用静脉或皮下途径给药,可以根据患者以往用药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阿片药物(国内常用制剂:吗啡、氢吗啡酮注射剂),达到安全、迅速起效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管理负担。
爆发痛的治疗中,病因治疗最为重要,例如放疗治疗骨转移疼痛、肿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化疗、内分泌治疗减少肿瘤对组织、内脏、神经的损伤或压迫,及肠道梗阻采用手术治疗等。对于中、晚期肿瘤,抗肿瘤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肿瘤扩展时,病因治疗显得极为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BTcP是一种难治性癌痛,主要体现在疼痛的出现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病理机制复杂,任何解救药物均有滞后性,因其不能消除爆发痛导致的应激,患者会出现厌食、失眠、免疫功能下降,预示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减少爆发痛的发生是治疗爆发痛的关键。从临床角度分析,中晚期患者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最为恰当。其具有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可以在减少爆发痛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升患者的镇痛质量。
微创介入治疗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达到减少爆发痛及疼痛程度:
①减少肿瘤对组织、脏器、神经损伤的方式(例如:粒子植入术);
②阻断神经传导回路,减少伤害性冲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轰击(例如:肋间神经损毁术、腹腔神经丛损毁术);
③改善组织结构功能,提升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事件性爆发痛的发生(例如:经皮椎体成形术);
④通过给药途径或方式改变,提升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和加快起效时间(例如:患者自控镇痛术)。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癌性爆发痛病因治疗更重要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80%的肿瘤患者在其疾病诊疗过程中会出现癌性疼痛。癌性爆发痛(BTcP),其以散在发生、瞬间剧痛为特征,疼痛强度可明显超过已控制的背景痛。一项来自北欧、纳入320例肿瘤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有83%的患者存在BTcP,其中44%的患者为事件性(或偶发性)BTcP,39%为自发性(或特发性)BTcP,17%的患者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类型的BTcP。 理想的救援药物包括如下特点: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耐受性好、副作用小、患者愿意使用、容易获得、费用低廉。在国内口服即释
2021-06-24 -
06-242021
低剂量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更有效
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基石,而长效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TDF)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长效阿片制剂之一,其在中重度癌痛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确认。尽管TDF是肝肾功能不全、肠梗阻和吞咽困难癌痛患者的优选镇痛药物,但其多用于阿片耐受患者。有小样本研究显示低剂量TDF起始治疗(≤12.5 μg/h)对于癌痛患者及老年癌痛患者安全有效。 目前在国内临床上使用的TDF最低剂型是每贴为25 ug/h,其换算为等效吗啡日剂量(MEDD)约为60 mg/d。由于TDF在体内的吸收受到体温
-
new“以患者为中心”的癌痛全程管理
症状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肿瘤患者常常存在疲乏、疼痛、精力不足、虚弱和食欲减退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疼痛、恶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痛苦密切相关。因此,支持与姑息治疗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研究证实,积极地姑息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创伤,还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有效的症状管理能给肿瘤患者带来获益。这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肿瘤本身的治疗,还要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管理,尤其是癌痛的管理,疼痛的治疗应与抗肿瘤治疗同等重要。 近几年,癌痛规范化全程管
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