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北京/详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北医三院心内科:乘风破浪 筑梦前行

时间:2021-07-15 17:41:35来源:未知作者: 张艳萍宋箐张玉辉 阅读: 203570

从患者心梗在社区医院倒地,通过救护车转运,送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急诊室,再转导管室,用时26分钟;再到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无缝对接、紧急抢救、宣布患者救成功,共计耗时37分钟

不久前发生在北京太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北医三院的这一幕,以超乎极限的速度,创造了在黄金时间里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奇迹

如今,北医三院人正将这样的生命救助奇迹,变成常态化的生命保护线。

那天,社区医务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闷响使得空气仿佛突然静止。当大厅中所有人还在面面相觑时,只听见人群中一个声音响起:“不好,有人倒,快救人!”

训练有素的社区医务人员拨通了北医三院“直通车”对接人员的电话:“患者四十,在取药时突发心原性猝死,请求马上转。”

与此同时,为患者除颤、安排救护车……社区医务人员分工明确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当载着患者“直通车”抵达北医三院时,导管室里的医生早已准备就绪,立即投入手术。

“手术成功,患者获救了!”此时距离患者倒地刚好37分钟。北医院心内科主任唐熠达在介绍这场与时间赛跑,由心内科赵威、任川等医生参与协调转运以及抢救较量时嘴角上扬得厉害。

在中国,心原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3%,全球成功率也不足10%。这似乎是一旦发病,不过短短几分钟就能看见“死神与你招手”的疾病。然而,北医三院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下发展起来的“一站式”服务建设成果——“直通车”,正以一种模式,在新型城市医疗网络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铁4号线(车门侧帖)10唐熠达团队.jpg

一拍即合 携手打破心内外科界限

唐熠达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何在MDT基础上,建立联系更为紧密的心脏团队?北医三院作为综合医院,科室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这种天然优势让从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转战而来的唐熠达有点激动

更让他激动的是,想法和心外科主任凌云鹏教授一拍即合——今年年初,由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康复科等多科室组成北医三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正式启航

   同心筑梦,乘势而上开启崭新征程。

   “我们团队的特色就是突破心内、外科的界限,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团队共同决策,让患者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唐熠达告诉医师报记者。

关于结构性心脏病的定义,早在2001年TCT (即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会议开幕式上,美国的Martin Leon教授就在对经导管技术进行分类时第一次提到。

“如今,北京阜外医院、华西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湘雅二院等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都非常强。”唐熠达在向他们看齐的同时,也通过与多家权威媒体合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大结构性心脏病知识的科普。

唐熠达生动地将心脏疾病比喻成三类问题:一类是油路管道的问题,如冠心病,心脏上的血管出现了问题;第二类是电路问题,如房颤、心律失常等;第三类是门窗问题,如心脏瓣膜问题、结构问题等,这类疾病我们也统称为结构性心脏病。

在公众普遍只知道瓣膜、先心病等专有名词的当下,离“油路电路门窗”三类问题的普及无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学急救一周 救回一条命

“我是不会手术的!我要做了,这辈子就完了,下半辈子就是个药罐子。”

“我做过心脏手术,不能动啊。”

唐熠达始终忘不了多年前的一对冠心病患者,完全是两个极端:哥哥40来岁,弟弟小5哥哥主动寻求手术后效果不错,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敢动了;弟弟则从坚决不手术,到手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后,好了伤疤忘了疼,每天“胡吃海塞”,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为什么这种情况每天都在上演?答案是:认知不够。唐熠达说:“就好比我是医生,但当我父亲生病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通过百度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然而,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能找到相应的结论,却不能给出正确的策略。不仅如此,周围有亲人突发疾病,如何判断病情、如何使用AED、怎么联系医院……一个接一个的疑惑就会困扰本就十分焦虑的患者乃至亲人。

随着我国居民整体寿命的延长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心脏疾病的发病率也持续增加,如瓣膜性疾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疾病,重症两年死亡率高达50%筛查预防、提高患者意识以及主动掌握疾病知识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何获取正确的信息、掌握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成为政府、社会、机构、每位医者共同的责任。唐熠达团队选择了长期坚持做医患两端的科普,并渐有成效:一名企业老板在听过唐熠达团队科普课后,回去就组织员工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不巧!这位老板在两周后突发心脏疾病,没想到刚学一周急救知识的员工,为他实施了心肺复苏,赢得了成功抢救的宝贵机会!

北医三院通过与全国30余家医联体单位(社区医院、校医院)的联动,构建起了新型城市医疗网络,唐熠达和团队通过线下线上的培训方式,正将心脏团队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国。

医生 她到底能不能活?

今年是唐熠达任北医三院心内科主任的1周年,也是唐熠达从医的第26个年头。对医学的热爱,最初是来自父母的耳濡目染、从小在医院长大的亲近;海外求学的经历则让唐熠达对国内外医疗有了立体认识,“国内的大医生或者说前辈们,很多都是用心在治病,情感因素较多。而国外的医生更强调用专业知识来解决患者的问题。”

在有限的就医时间里,医患互信无疑是双方的共同愿望。“我们都做过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做医生时,我把自己想象成患者;在做患者时,我把自己想象成医生。”在唐熠达看来,当下常被提及的“主动健康”,不仅仅是医疗知识的普及,更应强调医患间的互动与换位思考。

世纪之交的一天,那天天气如何唐熠达没有在意,急诊室里带着孙女来看病、穿着发白军装的老爷子却让他一辈子不能忘怀:15岁的孙女患有慢性肺动脉高压,而那时肺动脉高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只能在急诊科对症治疗。很快,唐熠达在值班时见到了单独前来的老兵,他再三地问:“医生,你告诉我她到底能不能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看着老人眼中本就不多的光彩一点一点暗淡下去,住院总的唐熠达心中十分不是滋味。

第三次见到老战士时,他穿的特别正式,陈旧的军装上挂满了抗美援朝等的徽章,这名曾经的战士说:“我们老家的传统,不能死在大城市,不能死在医院,得死在家里边。”老兵将这次告别安排得如此隆重,“身为医生,我能做的十分有限,无法圆他们的健康梦,只能用我微薄的工资给他们买好了回程的票,至少要圆他们回家的梦。”

这个场景,深深地镌刻在唐熠达的脑海里,并不断激励他:我们有没有新的治疗方法?我们自己能创新吗?唐熠达的创新、探索终于有了回响:多年来,他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血栓高危患者强化抗栓治疗策略,优化冠心病复杂病变的介入和药物治疗策略,新型冠心病介入器械研发,开展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系列临床试验,研发新型干预药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再选一次 还会选择当医生吗?

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大内科主任,转向综合医院北医三院心内科的这一年,带给唐熠达的不仅是身份的改变,更是对自己、对学科、对医学的一次重新审视:从认识科室人员,到了解每个成员相应的需求,到探索学科发展,再到患者教育、医联体互动、医教研与临床转化……唐熠达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团队前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过去10余年,高炜教授将心内科带向了一个高地,接下来学科发展要怎么做,该发展哪些亚专业?常规临床工作之外,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接过传承火炬的唐熠达思考最多的是怎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多的工作。

“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唐熠达深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于是他带着团队做科普,和团队共同分享现有的课题。“就像木桶效应,有一个短板就够呛,大家一起提高才更有意义。”

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作为科室主任,在研究学习医院发展方向、国家的医疗发展政策后,唐熠达提出,“未来科室将配合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着重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就是在“临床为本,科研为魂”的主旨下,做好看病的本职工作,提高服务患者的能力。一个“一体两翼”的学科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唐熠达在北医三院的“周岁”很忙,除了查房、开会、门诊、手术、管理科室之外,他还要放大半的时间在医联体建设、科普工作上面,他期待着每个人都能成为健康的主动承担者……他说,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没时间锻炼,让曾经的帅小伙变成了如今偶尔抱怨以前的衣服太紧、现在穿不上的大叔,唐熠达的妻子曾问他:“再选一次,你还会选择当医生吗?”

“会。”几乎是脱口而出。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因为他愿意和患者交流,愿意去琢磨疾病治疗的新策略。包括他带领的医生团队,开启了和工程师团队的紧密互动,希望在无限的想象空间里激荡,开发出创新的人工智能产品。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8-2020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宋光远 办公桌上的那棵松树盆栽上,安静、宁谧。偷得浮生半日闲,担任中心主任一年来,这是宋光远难得的安静独处时间,他正在回顾近段时间典型的病例、思考科室未来的发展方面。 “砰砰砰”,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响起,声音很轻,起初他以为听错了,直到敲门声再次响起,宋光远开门,看到昨天刚做完手术的一位患者在站在门口,是专程来给手术团队专家们道谢的。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患者特意来表达感谢了,但每个这样的瞬间,都温暖感动着宋光远,成为他行医路上最

  • 08-2020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宋光远 办公桌上的那棵松树盆栽上,安静、宁谧。偷得浮生半日闲,担任中心主任一年来,这是宋光远难得的安静独处时间,他正在回顾近段时间典型的病例、思考科室未来的发展方面。 “砰砰砰”,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响起,声音很轻,起初他以为听错了,直到敲门声再次响起,宋光远开门,看到昨天刚做完手术的一位患者在站在门口,是专程来给手术团队专家们道谢的。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患者特意来表达感谢了,但每个这样的瞬间,都温暖感动着宋光远,成为他行医路上最

  • 08-202022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⑩|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作者: 融媒体记者 黄晶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宋光远 办公桌上的那棵松树盆栽上,安静、宁谧。偷得浮生半日闲,担任中心主

  • 09-142022

    王燕教授MDT团队:帮助晚期肺癌患者走出绝望的泥潭

    经常在出门诊时,有患者问:“医生,我可以MDT(多学科诊疗)吗?”现如今,在患者的眼里,MDT早已不再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是一个熟悉的“动词”。 众所周知,肿瘤MDT模式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大趋势,我国肿瘤的MDT模式正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普及和完善。随着晚期肺癌的诊疗已经迈入分子病理时代,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被发现、被解密,直接推动了肺癌治疗的飞速发展。再加上MDT团队的协助,临床医生联合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科室,为患者找到最合适的治疗策略,使许多原本已经陷入绝境的晚期肺癌患者,重新获得生命的希望。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