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北京/详情

王燕教授MDT团队:帮助晚期肺癌患者走出绝望的泥潭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2-09-14 18:00:37来源:未知作者:秦苗 阅读: 244747

经常在出门诊时,有患者问:“医生,我可以MDT(多学科诊疗)吗?”现如今,在患者的眼里,MDT早已不再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是一个熟悉的“动词”。

众所周知,肿瘤MDT模式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大趋势,我国肿瘤的MDT模式正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普及和完善。随着晚期肺癌的诊疗已经迈入分子病理时代,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被发现、被解密,直接推动了肺癌治疗的飞速发展。再加上MDT团队的协助,临床医生联合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科室,为患者找到最合适的治疗策略,使许多原本已经陷入绝境的晚期肺癌患者,重新获得生命的希望。

肿瘤内科王燕教授:科室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肿瘤诊疗真正的创新

“肺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尤其是晚期的患者,其诊疗涉及到多个专业及多个学科,对于肺癌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手术、放化疗、免疫、靶向等单一疗法,而是更为科学有效的综合诊疗方案,如何将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合理的‘排兵布阵’,不仅需要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也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临床诊疗方案。肿瘤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目前临床中重要的治疗模式,现阶段在我国广泛推广,对于肿瘤患者的诊疗是一种进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燕教授指出。

肿瘤诊疗已成为当今医疗界进展的热点话题,MDT、精准诊疗等都成为肿瘤诊疗的热点关键词,但在王燕教授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肿瘤还是一门“冷门”专业。由于诊断和治疗的手段都十分匮乏,主要以化疗为主,而且化疗药物选择也非常少,面对晚期患者,肿瘤内科医生常常束手无策。

近年来,肿瘤的诊疗仿佛插上了“翅膀”一样飞速发展,而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王燕认为,这离不开我国科研的进步和新药的研发。1985年,中国《药品法》颁布以后,在卫生部药政局领导下成立了“药品审评委员会”。在肿瘤内科开山鼻祖孙燕院士的主导和力推下举办了“抗肿瘤药物GCP学习班”。随着肿瘤领域新药的不断涌现,GCP培训班为开展肿瘤转化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7年,王燕有幸成为全国首批派往美国进行抗肿瘤药物GCP学习的医生之一,刚接触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后,她慢慢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基础的药理研究到新药进入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到最后真正进入临床应用,王燕经过临床研究的全流程学习,熟悉并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回国后,她带领团队参与了多项肺癌领域的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随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人才辈出,国家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现已成为国内抗肿瘤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成果最突出的中心之一。

现阶段,肺癌靶向药物从一代、二代、三代的孕育到诞生再到成长,这些被统称为“替尼”的小药丸正在呈现出一种“成熟靶点不断更新迭代,在研靶点不断创新突破”的新局面。王燕带领的团队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罕见靶点等多领域实现突破。她介绍,肿瘤诊疗的创新发展前提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以晚期非小细胞抗肿瘤治疗药物创新为例,之前是以化疗为基础,现如今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些新模式并不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治疗的,而是需要与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相互协同下进行的诊疗创新。同时,还有肿瘤诊疗模式的创新,需要联合各个团队的合作,不仅是临床科室,更需要联合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基础研究的各个科室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放疗科毕楠教授:晚期肺癌患者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

“伽马刀、射波刀、质子刀、粒子刀……我们经常从放疗科医生口中听到各种‘刀’。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刀’并不是真正的手术刀,而是集现代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的治疗设备。用高科技的‘刀’来形容现代化放射治疗的飞速进展再形象不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毕楠教授说到。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与装备都插上现代高科技的翅膀,放疗已成为抗癌战场中的“主力军”。聚焦在肺癌领域,放射治疗在早期、中晚期阶段均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尤其是局部治疗的优势。毕楠介绍,对于早期肺癌,局部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可与手术治疗相媲美;对于中期的患者,由于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同样的重要,需要外科、内科、放射科等不同专业的医生经过MDT充分的讨论,为患者选择最佳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专科医生,通过相互配合、各取所长,制定出一套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局部发展,又能减少肿瘤后期发生远处转移风险的方案;对于晚期患者,虽然现阶段靶向或免疫治疗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效果依然有限,尤其是发生耐药后出现肿瘤局部进展仍不可避免。所以及时有效的局部放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综合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展示的优势,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局部治疗发挥了最大优势。在综合评估下,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体能状态等,做到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成本与效果并重的治疗原则。

病理科应建明教授:病理诊断贯穿MDT全过程

“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多学科诊断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支撑,现如今在肿瘤的全病程管理中不光为前期的诊断提供依据,还为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持续的科学诊断依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应建明教授告诉记者。

MDT已经成为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模式,尤其是在解决肿瘤中疑难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病理诊断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即便的相同的肿瘤也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所有不同患者的肿瘤除了共同的病理表现外,还有一些少见的专属特点,而识别这些少见的特点是其他专科医生欠缺的。病理医生被称作‘医生的医生’,他们在MDT中时常充当法官的角色。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的诊疗质量。而病理医生为临床医生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多,在后期的治疗中能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对于医生来讲,MDT的过程更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在MDT的碰撞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大家相互质疑,互相“说服”,发挥各专业所长,同时兼顾患者需求,最终形成最佳临床诊疗方案。不仅让诊疗更规范、更精准,还能提高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诊疗效率。同时,对肿瘤专科的人才培养也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无论是青年医生还是高年资的医生,在参与MDT中,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并不断拓宽其他领域的知识面,最终形成一名多学科融合型的全能人才。也在组织MDT过程中,对个人的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全病程管理能力得到全面的升华。在此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医生在一起互通有无,既增进了医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加深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度。

现如今,病理诊断在肿瘤诊治中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以肺癌为例,最原始的病理诊断只需在治疗前取一块病理组织进行诊断,用于治疗的参考。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使肿瘤治疗进入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临床对病理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基因层面的信息来辅助临床诊断和用药指导。我院病理科正进一步完善肿瘤基因检测平台,丰富分子检测项目,积极推动肿瘤病理诊断及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设备、技术、人才的不断发展为医院的临床个体化病理治疗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影像科唐威教授:做好MDT中的“眼睛”

“影像是临床医生的‘眼睛’,无论是健康人群的体检筛查还是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影像诊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科唐威教授告诉记者。

在肿瘤患者的各类检查资料中,最多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影像学“片子”,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生存的患者,从确诊到后期随访,影像学资料加起来就可重达几十公斤重。可见影像学在肿瘤患者的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威告诉《医师报》记者,影像科中的主角就是各类影像学设备,然而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设备就能完成所有肿瘤的筛查和诊断工作。所以在肿瘤诊断中,X射线、CT、磁共振、PET-CT等不同的影像设备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展示自己不同的优缺点,最终帮助医生在患者体内找到肿瘤并精准识别肿瘤。

在临床中,影像科医生可不是仅仅学会并熟练掌握操作设备这么简单。以肿瘤为例,由于不同的恶性肿瘤都有自己的生长特点,某些肿瘤并没有专属的特点,例如相同的恶性肿瘤可以表现成不同的影像,或不同的肿瘤也可表现成相同影像,在影像学上叫“异病同影和同病异影”,在此情况下,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做好鉴别诊断。

目前,在影像学鉴别诊断领域,已经从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功能学诊断,甚至通过影像设备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内的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肿瘤鉴别诊断信息。但仅仅根据影像学表现判断疾病的良恶性质还是不够的,也会出现误诊,所以,在临床中即使高度疑似肺癌的患者,也需要通过穿刺活检后的病理检测了解肺癌的具体细胞学类型、分化程度、靶向药物治疗敏感程度等相关信息。现如今,影像技术还可以在实时动态下帮助医生进行影像介导下穿刺活检,该技术不仅为肿瘤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最直接、最准确的证据,影像学的加持下,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方案“主心骨”。

结语

“任何一家医院开展MDT模式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医院的人力、物力、实力等多方硬件和软件兼具才行。而肺癌的治疗,尤其是晚期肺癌的诊疗恰好需要这种环环相扣的‘一站式模式’,即从疾病诊断到制定方案再到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全程参与在内。只有培养好一支‘一站式’的多学科团队,MDT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让患者获益。”王燕教授总结到。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8-2020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宋光远 办公桌上的那棵松树盆栽上,安静、宁谧。偷得浮生半日闲,担任中心主任一年来,这是宋光远难得的安静独处时间,他正在回顾近段时间典型的病例、思考科室未来的发展方面。 “砰砰砰”,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响起,声音很轻,起初他以为听错了,直到敲门声再次响起,宋光远开门,看到昨天刚做完手术的一位患者在站在门口,是专程来给手术团队专家们道谢的。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患者特意来表达感谢了,但每个这样的瞬间,都温暖感动着宋光远,成为他行医路上最

  • 08-2020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宋光远 办公桌上的那棵松树盆栽上,安静、宁谧。偷得浮生半日闲,担任中心主任一年来,这是宋光远难得的安静独处时间,他正在回顾近段时间典型的病例、思考科室未来的发展方面。 “砰砰砰”,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响起,声音很轻,起初他以为听错了,直到敲门声再次响起,宋光远开门,看到昨天刚做完手术的一位患者在站在门口,是专程来给手术团队专家们道谢的。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患者特意来表达感谢了,但每个这样的瞬间,都温暖感动着宋光远,成为他行医路上最

  • 08-202022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⑩|宋光远:全国首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成立 步入行业新航道

    作者: 融媒体记者 黄晶 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宋光远 办公桌上的那棵松树盆栽上,安静、宁谧。偷得浮生半日闲,担任中心主

  • 09-142022

    王燕教授MDT团队:帮助晚期肺癌患者走出绝望的泥潭

    经常在出门诊时,有患者问:“医生,我可以MDT(多学科诊疗)吗?”现如今,在患者的眼里,MDT早已不再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是一个熟悉的“动词”。 众所周知,肿瘤MDT模式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大趋势,我国肿瘤的MDT模式正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普及和完善。随着晚期肺癌的诊疗已经迈入分子病理时代,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被发现、被解密,直接推动了肺癌治疗的飞速发展。再加上MDT团队的协助,临床医生联合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科室,为患者找到最合适的治疗策略,使许多原本已经陷入绝境的晚期肺癌患者,重新获得生命的希望。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