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肝癌“续命人”陈敏山教授团队:多学科诊疗并进,用医术暖人心

推广MDT理念 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沿海是肝癌高发区,广东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排第一的并非是现在的肺癌,而是肝癌,因此肝癌那时候也被叫做‘癌王’。如今,在外科切除、肝脏移植、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下,肝癌患者的生存获益不断地提高,肝癌也摘掉了‘癌王’的帽子。”陈敏山教授告诉《医师报》记者,肝癌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单一的疗法难以显著提高疗效,只有将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起来,对肝癌进行多学科治疗,才能为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肝脏外科传承已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已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但在以科室为起点,将肝癌MDT模式推广的过程中,陈敏山教授团队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
肝脏外科徐立教授介绍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各地区医疗资源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建设滞后的问题,有的医院科室连基本的细分学科都不能够完全齐备。尽管如此,依然希望从事肝癌领域的医生们心怀MDT理念,“不是说只有开刀才能帮助到患者,还有很多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带来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另一个问题是,肝癌MDT缺乏规范,难以保障各级医院的医疗质量。为此,陈敏山教授团队联合国内肝癌治疗领域的不同学科专家制定了多部肝癌多学科协作共识,并作为专委会主任委员在2020年牵头发表了《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
肝脏外科张耀军教授形容这部共识实操性强,“非常接地气”。他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科室探索了几十年的经验,包括治疗的原则、组织架构、执行的具体细节,都在共识中一一呈现。同时,共识也从如何节约医疗资源、如何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等方面做了探讨,为临床一线提供了全面、符合现实的肝癌MDT实践策略。”
在质疑中前行 减轻患者开刀之苦
曾有患者向陈敏山教授团队直言表白:“得了肝癌,有幸在陈教授这里治疗,就是得到了爱。”因为在陈敏山心中,外科医生手里的手术刀不仅是为了开刀,而是要让患者活得更好。
早在陈敏山教授的行医生涯初期,国内治疗肝癌的主流方式是大开腹手术,这意味着小肝癌患者往往因直径不足3厘米的病灶就要承受几十倍大的手术切口创伤,也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
1999年,陈敏山教授从美国进修回国,带回了一种新技术——射频消融,可以仅凭一根细长的射频针就精准快速地杀死肿瘤细胞,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但在这种技术国内推广的早期,面对他的却是业界的重重质疑。
“的确困难很多,因为你走在前面,有的人不能理解,至今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但医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质疑中前进,找出客观的高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证实某种技术的治疗效果。”陈敏山教授认为,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作为临床医生和学者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清每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才更有利于找到解决之道。
事实上,为了应对质疑,陈敏山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国际第一个关于射频消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了创伤更小的射频消融对小肝癌患者的生存获益不亚于手术切除。这也是由国人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在被誉为世界外科学“圣经”的Annals of Surgery顶级期刊的首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也将他的论文作为核心引用文献,就此奠定了射频消融在小肝癌根治的一线治疗地位。
如今,陈敏山教授团队又将攻克的难关聚焦在无法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上。张耀军解释说,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不能立即接受手术治疗,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较大的肿瘤经过转化治疗后缩小,再进行微创手术切除,在治疗的同时也保证了生活质量。
近年来,临床上开发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方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临床实践提示,与以往的介入治疗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相比,HAIC显著提高了治疗疗效。陈敏山教授团队围绕HAIC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发现HAIC使很多原来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重新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
2021年,陈敏山教授带领专家组成立了肝动脉灌注化疗协作组,希望能够规范和推广这一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然而,在推广这一新治疗模式时,他再次遭受很多介入科医生质疑。
“我们还是坚持走我们的道路,不断找出新的证据,不断与同行进行沟通,让其他中心的同行来实现HAIC的疗效,也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陈敏山教授说。
对此,徐立教授也深有体会,“临床医生要有甄别真伪的眼光,因为在肿瘤的治疗上,我们不单只是要看短期的治疗效果,还要考虑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寻找医学证据,并对相关指南和规范不断的进行修订完善,最终能够造福肝癌患者。”
传承“以德为先”理念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谈及科室文化传承,张耀军教授表示,“科室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老师在教学时相对宽容,一方面手把手教,一方面给年轻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既传承了技术,又促进青年医生创新。同时,老师们言传身教如何将心比心为患者着想。”
“记得我还比较年轻的时候,有个病例经过讨论,认为应该先做介入治疗,再评估做手术切除。但我作为管床医生跟患者和家属谈的时候,他们就要求一定要做手术,不同意我们的治疗方案。当时年轻气盛,和患者沟通并不愉快。”张耀军教授回忆说,“当时的科主任耐心地询问情况,了解到患者有经济困难,希望只经一次治疗。科主任带领团队站在患者处境考虑问题,最终确认了一个既符合患者利益,又保证了治疗效果的方案。”
“科室对于每个青年医生提供公平待遇和成长空间。”徐立教授说,“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医生按照一个模式发展,鼓励每个年轻医生能有独特的临床技能,并帮助他向着这一领域的更深处迈进。有的专家擅长做手术,有的擅长做研究,这都是整个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鼓励下,整个团队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传承,都有年轻人能够顶上去。”
作为团队的领军者,陈敏山教授更强调“医者仁心,以德为先”。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医生的初心是为患者服务。年轻医生在勇攀医学高峰的同时,勿忘初心,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获益。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力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new陕西宝鸡市陇县:眷恋这片热土——温水镇坪头村乡村医生郝松柏
2025-04-17 -
new白衣执甲坚守初心 医者匠心创新前行 ——记晋中市医师实践创新十大案例获得者许建坤
2025-04-17 -
04-082025
胡运韬:以“最美三重奏”谱写眼科医学的光明乐章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