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ASH|马军教授:疫情下国际交流更显珍贵,时隔三年中国血液代表团重返国际舞台
这几天,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12月10日-12月13日)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如火如荼召开。这场国际血液学会议吸引了全世界2.28万人线下参加。据了解,中国有6位血液肿瘤医生参与了这场年度国际血液学盛事。这也是时隔三年,中国血液代表团首次重返ASH国际年会舞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在ASH年会现场接受《医师报》的采访时表示:“学术进展是以月计算的,这三年,欧美国家并没有停止学术进步。这次来到会议现场,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汇聚了世界上非常多的血液肿瘤新进展。国外正在超过我们,为了中国的血液学事业,医生尤其是顶尖医生要勇于走出去。没有国际学术交流,中国的血液学诊疗的进步就会变慢,只有各国血液学者互相支持和配合,不断创新血液肿瘤诊疗手段,才能让中国的肿瘤患者活得更长,甚至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

中国121篇研究国际舞台展风采
《医师报》: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年会的规模如何?疫情是否对会议有影响?
马军教授:今年全球线下参会者有2.28万余人,线上1万多人。2019年我国参会人数亚洲第一,1200多人来参会。今年是我们三年来首次出国,中国共有六位医生参会。我国在大会上将有121篇口头报告、小会报告和壁报交流。
就现场的参会气氛看,除了ASH会务组给每位参会者发送的防疫提醒外,本届年会基本和以往参与国际会议没有区别。美国的医院我也去了,全部是开放状态,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开展国际交流 让中国患者活得更长
《医师报》:ASH是一年一度的血液学盛会,您本次出国参会的感受是什么?
马军教授:这次出国见到了好多从事血液学的国际友人,他们见到我都非常的惊讶说,中国现在是不是不允许出国,你怎么能来?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学术交流不受影响。
我感觉参与国际交流,尤其是参加国际会议非常重要。我从1979年作为国家第二批出国人员,到现在已经去过国外近百次。每年都要参加美国、欧洲血液学年会和国际淋巴瘤大会,做主持和报告。近百次的交流让我深深感受到以前中外的差距以及如今中国血液学事业的进步。
没有交流,就没有我们以前所创造的成绩,只有交流,才能了解和学习世界血液学和肿瘤方面最新进展,并将其融入我们自己的创新中,有了这些创新,中国血液肿瘤患者才能有疾病治疗的新曙光。所以,我们仍然要和世界上先进国家学习,把我们的经验和全世界经验都集中在一起,用世界智慧为中国患者服务,这就是我们目标。
所以虽然已是近70岁血液肿瘤的老医生,我还是要迈出步子,带头先出国,给大家探个路。我们已经将近三年没有进行国际交流,这几年,血液肿瘤进展非常快,从化疗、放疗、手术介入治疗,已经进入了靶向治疗、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新时代,如果我们不学习,必将落后。
几天前,美国CNN及英国BBC等英文媒体采访时问我,你们商业代表团已经出国了,但学术界为什么很少人来出国参会?所以我们代表学术界,尤其是医学界,先迈到国际上去,期待未来学术界有更多的人能走到国际上交流。
线下参会交流更充分
《医师报》:通过本次参会,您感觉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有什么不一样之处?
马军教授:明年全部国际会议将改为线下交流。虽然在疫情期间,中国做了很多线上交流,并且线上交流在无法见面时的学术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完全不一样,线下交流更充分、参会体验等方面也和线上不一样。
国际友人送祝福
马军教授和美国血液学会艾斯克主席交流时也提到,中国现在到了面对疫情的关键时期,相信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医护人员努力下,安全渡过难关,也希望国际上理解中国、帮助中国,全世界在攻克血液肿瘤领域互相支持。
大会主要领导,包括欧洲血液学主席、日本血液学主席、印度血液学主席、美国血液学主席也都请马军教授和《医师报》带回对中国的美好祝愿。他们祝愿我国顺利度过疫情阶段,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期待明年血液学年会和美国ASCO年会上再见。
年会现场有哪些亮点?让我们先睹为快
12月10日,在ASH年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也提到了几项值得关注的临床研究。本报整理如下:
1、通过添加与现有疗法具有不同靶点的免疫疗法,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获得额外的疾病控制和更高反应率
摘要号157:Talquetamab,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组5成员D x CD3双特异性抗体,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MonumenTAL-1的1/2期结果
在一项早期试验中,接受Talquetamab(一种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种实验性免疫疗法)的患者中有近四分之三在几个月内显著减轻了癌症负担。研究参与者之前都接受过至少三种不同的治疗,但没有达到持久的缓解,这表明Talquetamab可以为难以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新的希望。
“这意味着这些患者中有3/4正在寻找新的生命,”纽约西奈山Tisch癌症研究所的医学博士Ajai Chari说。“我们希望这将很快可用,以便患者可以从中受益。
Talquetamab与T细胞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结合。这激活了免疫反应,通过将T细胞带到癌症中来摧毁骨髓瘤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种策略描述为“将你的军队带到敌人面前”。它还使用与其他批准的疗法不同的靶点;在这种情况下,靶标是在癌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称为GPRC5D。
该研究共招募了288名无法耐受现有疗法或在至少三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显示疾病进展的患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产生令人鼓舞的结果后,研究人员开始招募更多的患者,以评估两种不同给药方案的药物疗效——每周0.4mg / kg和每隔一周0.8mg / kg。来自在第一阶段接受这些相同给药方案的患者的数据被纳入第二阶段的分析中。
每周接受0.4mg / kg Talquetamab的患者中有74%和每隔一周接受0.8mg / kg的患者中有73%在治疗后看到了可测量的癌症改善,这是试验第二阶段的主要终点。两组中超过30%的患者完全缓解(未检测到骨髓瘤特异性标志物)或更好,近60%的患者有“非常好的部分反应”或更好(表明癌症显著降低,但不一定降至零)。两个给药组获得可测量反应的中位时间约为 1.2 个月,迄今为止每周给药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 9.3 个月。研究人员正在继续收集每隔一周接受0.8mg / kg组以及两个给药组中完全反应或更好的患者的反应持续时间数据。
药物副作用相对频繁,但通常较轻。
2、超一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水平低,用新机制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改善,且该药物的新机制可以推广到其他疾病。
静脉注射Efgartigimod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疗效和安全性:3 期、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ADVANCE IV) 的结果超过一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导致患者血小板水平低,使用新型药物Efgartigimod(EFG)治疗,血小板计数有所改善。对于患有ITP的人来说,这种改善可能意味着更少的时间离开工作或学校,更少的活动限制由于创伤引起的出血风险,以及更少担心流鼻血等自发性出血。“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因为现有的治疗方法无法改善多达30%的慢性ITP成人的血小板计数,”华盛顿特区乔治城伦巴迪癌症中心医学副教授,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Catherine Broome医学博士说。“试验结果表明,该疗法既有效又耐受性良好。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身体产生免疫球蛋白G(IgG)自身抗体,与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帮助身体控制出血的血细胞)结合并增加其清除率。健康人的血小板计数在每微升血液 150,000 ~400,000 之间,而 ITP 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低于每微升 50,000,在某些情况下低于 20,000。参加本研究的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低于30,000,并且经过至少两次先前的ITP治疗或先前的一次和一次同时治疗。在ADVANCE Ⅳ研究中,研究者在六个国家招募了131名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54%为女性。自ITP诊断以来的平均时间约为10年,三分之二的人接受了三种或更多先前的ITP疗法,这些疗法要么无效,要么引起无法忍受的副作用。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EFG或安慰剂的静脉输注,持续24周;三分之二接受EFG,三分之一接受安慰剂,每周输液,持续四周;之后,根据反应,一些患者转为每两周输液一次。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在第19至24周内血小板水平保持在每微升50,000以上的患者人数。次要终点包括出血发作次数和在研究的最后八周中至少六周血小板水平维持在50,000以上的受试者比例。在24周时,接受EFG治疗的受试者中有21.8%达到了主要终点,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受试者中有5%达到了主要终点。超过一半(51.2%)接受EFG的患者符合国际公认的ITP反应标准,其中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发作。两组患者发生瘀伤、头痛和尿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大致相同。EFG组有8.1%(7/86)的受试者报告了严重的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有15.6%(7/45)的受试者报告了严重的不良事件;然而,没有一个与治疗有关。这些包括出血或与出血(n = 5)、感染(n = 4)和原发性ITP恶化(n = 3)相关的事件。在一项随访研究中,现在对接受EFG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至少两年的随访,以继续评估安全性和长期血小板反应。此外,另一项Ⅲ期试验目前正在测试EFG的新剂型,该剂型可以注射到皮下而不是静脉中。研究者表示,如果这种剂型被证明是有效的,这可能意味着患者可以自己注射药物,而不必每两周去医疗机构静脉注射。
3、接受一次性基因治疗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没有繁重的输血,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改善。长期数据表明,这种方法可能是治愈患者的一次性疗法。63 例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 (TDT) 患者接受beti-cel基因治疗后,长达 7 年的长期结局随访“我们研究结果的主要信息是,对于许多β地中海贫血患者来说,向干细胞添加健康基因的疗法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可能治愈的治疗选择,”研究者、意大利学者Franco Locatelli说。“基因治疗不仅导致患者不再依赖持续的输血,而且还改善了生活质量。在β地中海贫血中,血红蛋白缺乏导致健康红细胞短缺,引起贫血,其症状包括疲劳,虚弱,呼吸急促,头晕和头痛。患有最严重形式的疾病者需要终生定期输血,其不利影响是铁过载,即体内铁含量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经常使用螯合疗法来降低铁水平,但铁超负荷会对多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虽然在美国相对罕见,但β地中海贫血在世界其他地区很常见,包括地中海东部、中东、非洲和南亚。它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大致相同,症状通常在两岁时出现。在长期结局分析中, 63名患者首先接受了获取其造血干细胞的程序。每个患者的细胞被送到实验室,在那里,研究者将β-珠蛋白基因的健康拷贝插入其中。转基因细胞被冷冻、运回、解冻并重新注入患者体内。在输注之前,相同的患者接受高剂量化疗以杀死他们剩余的不健康干细胞。在完成两年的随访后,患者可以参加一项长期研究,以继续随访长达13年。目前的研究报告了自接受转基因干细胞以来随访长达七年(中位数为3.5年)的患者结果。49名患者实现了至少一年内不需要输注红细胞,同时保持血红蛋白水平大于9 g / dL;在三年的随访中,他们都保持无需输血。在两项初始研究中,完成研究并实现可评估患者的百分比为68%,在最近的两项研究中为89%,这些研究使用优化方法来制备转基因细胞。11名患者(18%)经历了一种或多种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没有患者因治疗而死亡,也没有记录到癌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这种beti-cel的疗法于8月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为第一种基于细胞的基因添加疗法,用于治疗需要定期输注红细胞的成人和儿童β-地中海贫血患者。
4、镰状细胞病(SCD)基因治疗的成本效益,使用创新模型表明基因治疗可能是所有SCD患者的公平治疗方式
581:镰状细胞病中的基因治疗公平性:美国镰状细胞病患者基因治疗与标准护理的分布成本效益分析(DCEA)研究者表示,基因治疗对于美国SCD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公平且可能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选择,尽管预计每位患者的一次性治疗费用超过200万美元。“在美国,SCD主要影响非裔美国人,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历来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人群,”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助理教授George Goshua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当我们使用一种解释历史健康差异的技术,比较基因治疗和现有的SCD标准护理治疗的成本时,基因治疗可能是所有SCD患者的公平治疗策略,无论他们的疾病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SCD是美国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疾病,估计影响1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非裔美国人。在SCD患者中,通常为圆形的红细胞变成新月形或镰状。当这些细胞通过血液时,它们会被卡住,切断血液流动并引起剧烈疼痛。SCD患者患有一系列身体并发症,包括急性疼痛危机,关节和器官损伤,中风和预期寿命缩短。此外,由于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和公众对该疾病了解不足,这一人群经常受到污名化。这项研究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的合作,被认为是血液学中第一个使用称为分布成本效益分析(DCEA)技术的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公平权重纳入了他们对SCD患者10年年度医疗保健费用数据的分析中。Goshua博士解释说,做出了几个假设:一次性基因治疗将花费210万美元(基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近批准的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成本); 基因治疗在实现疾病缓解方面将100%有效; 并且它将提供给美国所有12岁及以上的SCD患者(迄今为止在基因治疗的随机试验中应用的年龄限制)。基于这些假设,研究人员计算出基因治疗将导致25.5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受益,而标准治疗为16.0。(QALYs是衡量疾病负担的指标,被广泛用于评估医疗干预的价值;一个QALY相当于一年的完美健康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基因治疗“可以成为美国SCD患者的公平治疗策略”,每位患者的成本在140万至300万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的公平权重。Goshua博士说,这项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假设SCD的基因治疗将是100%有效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关于有效性的长期数据,”他说。“如果SCD的基因治疗结果证明低于100%有效 - 也就是说,如果一些接受基因治疗的人复发并需要额外的治疗 - SCD基因治疗的最大成本将降低公平的治疗策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破局攻坚!打造有温度的全民健康防线
2025-05-08 -
05-082025
破局攻坚!打造有温度的全民健康防线
-
new2025ESTRO | 金晶团队研究登陆"TOP临床研究专场",中国原创放疗"组合拳"革新局晚期直肠癌治疗
2025-05-06 -
new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2025-04-29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