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筑基 中西合璧 络病理论点亮慢病管理新方向
在心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诊疗领域,中西医结合正以循证医学为桥梁,开辟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路径。近日,《医师报》记者专访多位临床专家,围绕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难点,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价值。专家们结合最新共识与循证证据指出,中西医协同干预通过“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独特优势,正逐步填补单一治疗模式的空白,为破解临床未满足需求提供了创新思路。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专家共识》的中西医结合新路径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急性与慢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受关注。”兴城市人民医院李世勋针对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急性与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情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目前在该领域,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主流的治疗手段。李世勋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临床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他表示,部分患者在PCI术后,心肌组织仍难以实现有效再灌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也不理想;药物治疗对复杂病变血管重塑的干预作用有限,同时长期用药过程中的依从性与副作用管理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李世勋提到,《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李世勋介绍,通心络等中药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多靶点干预冠心病进程,发挥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救阶段,西医通过PCI快速打通血管,配合通心络等中药,能促进心肌修复、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在后续康复期,中西医协同可更好地调控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复发。”
在探讨《共识》的特色与亮点时,白城市医院蔡宇表示,“其指导专家阵容权威,发表平台也极具专业性。” 蔡宇指出,《共识》涵盖的疾病类型全面,通心络更是首个在急性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获得A类推荐的创新中药,也是首个在冠脉介入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降低心血管事件)获得A级推荐的创新中药。临床实践表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联合通心络治疗,有助于降低PCI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
“随着研究深入,中西医结合有望为冠心病治疗构建更完善体系,弥补单一治疗模式不足,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李世勋说。
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中西医协同干预策略
脑小血管病是脑血管病的一种,该疾病主要涉及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临床表现为腔隙性脑梗塞、脑微出血及脑白质病变,并伴有相应影像学变化,且具有遗传基础。脑科医院赵桂梅介绍,脑小血管病的发展极为缓慢,患者会出现广泛弥漫性的功能缺失,涵盖认知、尿便控制、情绪调节以及精细运动等方面,这与急性发病的脑卒中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出现记性差、行动不便、步态异常等行为异常时,才被家人发现并前来就诊,诊治难度较大。
在诊疗方面,西医将脑小血管病的干预分为未病预防、已知治疗、康复三大阶段。赵桂梅表示,中医强调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通过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等方法,阻止病情加重。西医也期待通过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的实验,进一步证实这些中药在治疗脑小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
营口市中医院胡柏榕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曾表示,“通心络胶囊含有五种独特的虫类药成分,在降脂抗凝方面表现良好。它不仅能够清除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还能修复受损血管内皮,抑制血管痉挛。”
张运院士的CAPITAL研究显示,在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中,通心络胶囊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卒中发生风险,在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基础研究也表明,通心络胶囊可调控体内多个炎症通路,改善血脑屏障功能、保护脑微血管结构,进而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胡柏榕指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通心络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且发病48小时内开始用药的患者获益更为明显,这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明确的药物选择方向。
从“抗律”到“调律” 中西医结合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新思路
房颤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治疗策略虽取得显著进展。开原市中心医院刘秀英指出:“即使采用包括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持续性房颤12个月无复发率仅约63.5%,阵发性房颤虽达86%,但部分患者仍需二次消融。”房颤复发机制复杂,涉及肺静脉外触发灶、心房基质重构等因素。
刘秀英认为,房颤治疗已进入“精准消融+个体化抗凝”时代,PFA和左心耳封堵术(LAAC)等技术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复发率、特殊人群管理及医疗资源均衡仍是难点。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加强筛查,并推动多学科协作,以实现更优的临床结局。
她对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传统抗心律失常药分为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 类(β 受体阻滞剂)、Ⅲ 类(钾通道阻滞剂)、Ⅳ 类(钙通道阻滞剂),它们普遍存在疗效与安全性矛盾、靶点单一、不改善预后等问题。相比之下,参松养心胶囊作为中药复方制剂具有互补优势。
刘秀英表示,参松养心胶囊“整合调节”的特点在多方面弥补了传统药物的不足,其具有多靶点协同作用和安全性优势,且有临床证据支持。该药物秉持“调律”而非“抑律”的整合治疗理念,更注重恢复生理节律,同时在改善心悸症状的基础上,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改善微循环和心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参松养心胶囊在传统药物受限时,如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律失常)无法耐受传统药物的情况下,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功能性或轻中度心律失常,可作为一线选择;在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如房颤复律后维持阶段,还能减少传统药物的累积毒性 。不过,刘秀英强调,参松养心胶囊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中仍需与传统药物联合使用,临床应用需根据患者个体化选择。
芪苈强心胶囊标本兼治 为心衰管理提供更优治疗选择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病理机制涉及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及代谢紊乱等多重环节。鞍山市中心医院郑义指出,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治疗方案已从传统“金三角”逐步升级,目前临床形成以五大类药物为核心的“五朵金花”治疗体系,同时中医药的协同干预价值也得到循证医学支持。但药物达标剂量仍面临挑战。原因包括患者自身指标限制(如心率<50次/分、血钾异常)、医生用药顾虑及国内患者依从性不足。
长春市九台区中医院邹慧英强调,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在改善心衰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芪苈强心胶囊为例,其组方遵循“气血水同治分消”原则,通过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丹参、红花活血通络,葶苈子、泽泻利水消肿,实现多靶点治疗:既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室重构,又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缓解气短、水肿等症状,体现“标本兼治”特点。循证证据显示,在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可降低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患者的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获专家共识1类推荐(A级证据);针对舒张性心衰,荟萃分析证实其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
当前心衰治疗已形成“西药机制靶向+中药整体调节”的协同模式。郑义与邹慧英均指出,西药如“精准武器”直击病理核心,中药似“系统调节者”改善整体机能,二者结合既能通过规范化药物控制疾病进展,又能借助中药提升生活质量,为心衰管理提供更优化的治疗选择,正成为现代心衰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多靶点调节血糖 津力达助力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榆树市人民医院曹立平从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价值与优势进行了阐述。她指出,中成药在改善症状方面表现突出,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乏力、口渴等多种不适,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能从整体出发全面调理身体机能,以津力达颗粒为例,其含有人参皂苷、黄芪等成分,可益气养阴、滋脾补肾,有效缓解神疲乏力、口渴多饮等症状,还能调节代谢机能。
舒兰市人民医院张旭颖指出,津力达作为中药复方制剂,具备多靶点调节血糖与改善代谢紊乱的特点。临床研究显示该药物能降低血液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提升抗氧化酶活性,有效保护微血管内皮。针对微血管病变的核心——微循环障碍,津力达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改善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和灌注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可减轻视网膜血管的渗出和水肿,在糖尿病肾病中能改善肾脏微循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延缓肾功能损伤。
曹立平还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分析了津力达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价值,津力达颗粒基于中医络病理论“健脾运津”治法,作用机制明确,能覆盖从糖尿病前期到2型糖尿病的全病程,在糖尿病前期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既能降糖,又能缓解中医证候,其疗效和安全性持续获得认可,与生活方式干预、西药联合具有协同效应,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范例。
结语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已从理论探索走向临床实践的“深水区”!正如受访专家所言,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中药 + 西药”叠加,而是基于疾病病理机制的优势互补:西医以精准靶向技术直击病灶,中医以整体调节理念改善机体微环境,二者通过循证医学的纽带形成“系统治疗网络”。这一探索不仅为患者带来生存质量与临床结局的双重获益,更推动着医学体系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范式升级。未来,随着多中心研究的持续推进与诊疗共识的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必将在重大疾病防治中释放更大潜能,成为推动医学创新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循证筑基 中西合璧 络病理论点亮慢病管理新方向
结合最新共识与循证证据指出,中西医协同干预通过“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独特优势,正逐步填补单一治疗模式的空白,为破解临床未满足需求提供了创新思路。
2025-07-01 -
new中西医融合标准研究开新局 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6-25 -
new《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版)》:九年革新,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再细化!
2025-06-18 -
new填补西医治疗空白 络病理论为心血管疾病提供中西医结合新解法
2025-06-17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