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直击临床痛点 络病理论开辟心血管治疗新路径

时间:2025-07-03 16:59:56来源:医师报作者:玉辉 阅读: 136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指导难治性疾病辨证治疗的临床应用理论,开辟了全新学术研究领域,从新的视角把握多种难治性疾病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对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近日,广西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南宁召开,多位中西医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研究进展、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及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通心络助力冠心病全周期管理

“患者依从性差是核心难题,擅自停药、忽视生活方式干预等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临床痛点。”兴安两江医院王小清一针见血地指出,血脂、血糖、血压等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不足,以及合并心衰、心律失常等复杂病例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进一步增加了防控难度。

“反复发作的本质在于斑块不稳定与血管内皮功能持续损伤未得到根本解决。”他提到,通心络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抑制斑块炎症,与西药联合使用可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尤其适用于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该药物通过调节血管舒缩、抗血小板聚集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但需注意与抗凝药联用时的出血风险监测。

“在PCI术后无复流等场景中,通心络与西药联用的协同效应展现出广阔前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李贵宇表示,通心络不仅能有效改善冠脉微循环,还可减轻血管炎症反应,降低PCI术后再狭窄风险,降低1年内再次心肌梗死风险74%和心血管死亡风险30%。通过长期规范使用通心络,患者胸闷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为年轻PCI术后患者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破时间窗限制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迎来新突破

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就医延迟错过黄金治疗时间窗,常规治疗手段疗效有限。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覃丽娜指出,以通心络为代表的中成药,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多靶点干预新方案。

覃丽娜详细介绍,通心络可通过开放侧支循环、强化抗栓、抑制炎症反应等多重机制保护神经功能。在临床应用中,通心络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心肌细胞及血管等多个层面,调节机体内环境,延缓心室重构。尤其与西药联合使用时,不仅能减少部分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还能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气虚血瘀型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其运动耐力。

覃丽娜强调,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受限的情况下,通心络的多途径干预优势凸显,能协同改善缺血区灌注,其多环节干预模式为超窗患者的神经功能保护开拓了新维度,推动中西医结合方案构建卒中全周期管理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莫颖敏从防治全流程视角,揭示了通心络的独特价值。她表示,通心络能够保护内皮及微小血管,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有效改善血脑屏障功能。临床数据显示,它可使卒中90天神经功能良好预后比例提升6.7%,显著减少残疾发生。无论是急性期救治,还是恢复期康复,通心络都能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为脑梗死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方案。

参松养心胶囊

打造“快慢兼治”中西医方案

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不仅显著增加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还常引发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当前单一的西医治疗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等问题,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兴安县人民医院蒋秀群就心律失常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展开探讨,结合临床实践解析当前诊疗难点与创新方向。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在心律失常领域的进展:理论层面提出“虚实夹杂、心脑同治”等新理论,结合动态心电图等客观指标辅助精准辨证;药物研究方面,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早搏等方面展现显著疗效。   

“参松养心胶囊在快心率或快慢兼有的心律失常中应用更广泛。”蒋秀群表示:参松养心胶囊因胶囊剂型吞服便捷更易被患者接受,其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对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临床实践中,她常将参松养心胶囊与西药联合,在改善症状的同时降低西药副作用风险。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罗长军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模式的显著成效。他表示,参松养心胶囊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研制,与西药协同作用,既能通过西药快速控制心律失常症状,又能借助中药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供血,从多靶点抑制早搏发生。临床数据显示,联合治疗后患者早搏次数大幅减少,症状明显缓解,且降低了西药用量及副作用风险。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期待这些经验能助力临床,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芪苈强心胶囊开启心衰治疗多维度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已成为 21 世纪全球心血管领域的主要挑战。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锦伟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本质是心脏泵血功能的失代偿,涉及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肌重构过程。”他详细剖析疾病发展,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为核心,患者常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右心衰竭则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体征。

罗锦伟系统梳理了现代医学的药物干预框架,他特别强调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价值,该药物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机制,与西药联合使用时,既能减少药物用量,又能延缓疾病进展。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余湘宁针对临床难题,提出多维度干预方案。面对高龄、肝肾功能不全等难以耐受西药的患者,可调整西药组合,或采用器械干预及心脏康复手段。她指出,部分患者经规范西药治疗后仍存乏力、气短等症状,此时联合中成药可形成有效补充。以芪苈强心胶囊为例,其多靶点作用机制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尤其适用于气虚血瘀型心衰患者。余湘宁强调中西医联合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治疗体系:西医在急性发作期快速稳定血流动力学,中医则在慢性期整体调节人体平衡,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他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需深入研究中药机制,制定统一诊疗规范,构建心衰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结语

“络病理论的现代转化已超越单纯的药物研发范畴,成为中医药融入全球医学创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北海市人民医院肖智谦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强调,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络学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学术论文走向产业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健康服务。其中心血管事件链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种基于文化根脉的医学创新,是对《“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中西医协同攻关”要求的生动实践,预示着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在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中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络病理论在机制研究、诊疗规范、产业转化等维度的纵深发展,其或将成为撬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杠杆,推动东方医学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更高维度融合,为破解全球医学难题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