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视频访谈/专家在线/详情

疾病新知 | 邱福铭教授:晚期乳腺癌患者诊疗最新关键研究解析

时间:2023-07-17 17:38:49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阅读: 172659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癌症中占比高达11.7% [1]。近年来乳腺癌诊疗发展迅速,多种新药的到来极大拓宽了临床治疗选择。为紧跟前沿,此次《医师报》特别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邱福铭主任为大家介绍今年晚期乳腺癌相关的部分关键临床诊疗进展,分享慢病管理经验,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01基于分子分型,临床用药选择多样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研究和临床探索的进展,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治疗发展快速。目前根据ER、PR、HER2、Ki-67将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性[2]。

01HER2过表达乳腺癌

HER2过表达乳腺癌领域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靶向药物等进展迅猛,尤其在今年ASCO大会上,新型ADC药物T-DXd携多项最新成果惊艳亮相,获益人群广泛覆盖,不论是应用于二线或是后线治疗,T-DXd的疗效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3]。目前已获批进入中国市场,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过表达成人乳腺癌患者。

当前国内也有许多ADC药物正在推进,已有结果的尚少,也期待相关药物研发企业在未来能够取得新的成果。

02HR+/HER2-晚期乳腺癌

CDK4/6抑制剂的出现极大改变了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目前已成为晚期HR+/HER2-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本次ASCO大会上公布的NATALEE研究纳入了5101名具有复发风险的Ⅱ期或Ⅲ期乳腺癌患者,头对头比较了瑞波西利(400mg/d)+内分泌治疗(ET)和ET辅助治疗的疗效。

结果显示,瑞波西利组无侵袭性疾病生存较ET组显著改善,3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期(iDFS)率分别为90.4% vs. 87.1%,HR=0.748(0.618-0.906),P=0.0014,无论患者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如何,既往是否接受新辅助/辅助化疗以及是否绝经,联合治疗组始终具有更明显的生存获益,各亚组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4]。该结果证实瑞波西利不仅在高危患者群体中显示了显著的疗效,在复发风险相对较低的患者中仍然有获益,进一步扩大了受众人群。这为HR+/HER2-早期患者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其他靶点药物中,P13K/AKT/mTOR等靶点正如火如荼研究中,能否跨线治疗是当前主要争议点,未来临床也将持续探索。

03晚期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多以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由江泽飞教授牵头的TORCHLIGHT研究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正式亮相,该研究旨在于首诊Ⅳ期或复发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比较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与安慰剂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疗效和安全性。

特瑞普利单抗组中盲态独立中心审阅委员会(BICR)评估的PD-L1阳性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在统计学上显著改善(mPFS 8.4 vs 5.6 个月;HR 0.653,95%CI:0.470 ~ 0.906,P=0.0102)[5],该结果是中国乳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首次突破,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图1 PD-L1阳性亚组中,BICR评估的PFS

02弥补指南共识不足,开展新药试验助力晚期患者获益

国内外已制定并更新相关指南以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指南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然而晚期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涉及多维因素,晚期患者接受一、二线治疗后常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即使现阶段有较多治疗方案,但总体疗效仍十分有限,且多数方案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目前众多相关指南很难覆盖所有的临床场景。

对于常规治疗失败后,缺乏标准治疗方案的晚期患者,可在沟通后积极推荐参加临床研究,让患者能够接受到目前没有上市的新药,,从而获得一定生存益处,并减轻部分经济负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有很多新型靶点的乳腺癌临床试验,包括TROP2、叶酸受体α、Nectin-4在内的潜力靶点,使携带相关靶点的患者能进一步获益。

03聚焦全程管理,为乳腺癌患者保驾护航

近年来,乳腺癌已迈入慢病管理时代,临床医生应根据肿瘤分期、肿瘤生物学特征和患者的个体情况等调整“降阶梯”或“升阶梯”方案,多种治疗策略不断改进,协同推动有助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净获益。

在乳腺癌领域的慢病管理中,创新的管理方式进展较缓,应主要着眼于不同药物间的排兵布阵;聚焦患者的个体化决策及全程管理,保持长期随访,关注患者的生存结局报告,重视患者长期健康和功能预后;治疗过程中伴发的不良反应,需要医生及时跟进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在同线方案中选择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低的药物,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提高长期净获益。

此外,数智医疗将有力助推高度个体化的乳腺癌全周期及多维度精细化管理。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已建立乳腺癌一体化数智平台,线上与线下服务相融,通过互联网医院及远程MDT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续方、随访和健康宣教定向推送服务,帮助患者及时应对新药服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把线下的优质医疗服务向线上精细化延伸,创新模式让更多患者获得更优的就诊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04邱福铭教授总结

当前国内外乳腺癌诊疗指南尚无法完全覆盖临床实践,对于缺乏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可积极新药试验,获得更高生存益处。近年来,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治疗发展迅速,ADC、CDK4/6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成果喜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此外,临床借助云大物移智等前沿数智科技,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前、院后乃至非疾病导向的长远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照护服务。聚焦患者需求,管控患者治疗中伴发的不良反应,助力患者行稳致远。

专家简介

邱福铭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博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浙江省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浙江省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浙江大学临床青年拔尖人才A类

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年主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肿瘤内科工作18年,尤其在乳腺癌、肺癌、泌尿系统肿瘤等治疗中有丰富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钱江人才计划等6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 (IF:23.059)、Science Signaling(IF:8.192)、J Exp Clin Cancer Res (11.162)、Theranostics (IF:11.552)以及Cancer Letters(IF:8.671)等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作为第2参与人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等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May;71(3):209-249.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10):954-1040.

3. Krop IE, Wildiers H, Hurvitz SA, et al. An age-specific pooled analysis of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in patients (pts) with HER2-positive (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from DESTINY-Breast01, -02, and-03.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 41.16_suppl. LBA1006.

4. Dennis J, Daniil S, Denise A, et al. “Ribociclib and endocrine therapy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R+/HER2- early breast cancer: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NATALEE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 41:17_suppl, LBA500-LBA500.

5. Zefei Jiang, Quchang Ouyang, Tao Sun, et al. TORCHLIGHT: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I trial of toripalimab versus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nab-paclitaxel (nab-P)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2023.41.17_suppl. LBA1013.

本栏目鸣谢单位:齐鲁制药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Cancer-channel;邮箱:37893558@qq.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海燕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