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医学创新是战胜肿瘤疾病的决定性力量——“海南论健”,各路专家畅谈肿瘤重大疾病的医学创新启示

时间:2024-05-15 17:03:17来源:医师报作者:王建生 阅读: 133896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建生)肿瘤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攀升。中国的肿瘤发病率虽然不在前列,全世界排名50多位,美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发病率都比我们高,但是我国的死亡率全球第一,一方面是早期发现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是转化治疗的药物研发不够。因此,加快医学创新转化及原研药开发,已经成为中国肿瘤疾病治疗的一个迫切需求。最近举行的“海南论健”2024年医学科技创新论坛上,来自医疗一线的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图片1.jpg


原研药的开发以及医学创新转化,已经成为中国肿瘤疾病治疗的迫切需求

图片2.jpg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刘也夫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刘也夫在论坛致辞中指出:医学创新是推动肿瘤诊疗技术进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当前,肿瘤医学创新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首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脱节。很多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临床可控的诊疗手段。总书记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在生物医药卫生领域中要加强临床研究,加强原研药研究,加快自主研发能力。其次是资源分配不均,医学创新资源在地域机构间存在着明显差距,制约了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不能形成合力。另外,创新产品审批定价、报销等环节还存在着许多瓶颈,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因此,推动医学创新,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融合,倡导从床旁到实验室的双向延伸,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临床一线,一线人员进入临床。二要加强创新资源向临床技术前沿领域聚焦,同时加强区域内机构内的创新协同,缩小创新资源的差距。

图片3.jpg

海南省工业信息化厅总工程师黄家林

海南省工业信息化厅总工程师黄家林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海南作为我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学创新和转化,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并发布了行动方案,围绕政策优势推动真实世界研究与评价,打通了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新路径,实现了医药、医疗器械领域原辅料零关税政策,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试点扩区等多个领域政策首单落地。省市两级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研发,促进生物医药研究组织发展等,有效推动了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医药工业实现产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2.47%,在全国排在前列。

转化医学,需要政策上的支持,需要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更重要的需要一些人才培养

图片4.jpg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指出: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标志;是实验室与临床研究双向转化的模式,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在实验室跟病房之间架起了一条快速通道。

转化医学主要解决四种疾病,一种是靶点和疾病的问题,第二种是药物作用机制验证,第三是选择与利用生物标志物,第四是概念验证临床试验。以肺部肿瘤为例,在近20年间,转化医学解决了很多肿瘤尤其是肺部肿瘤的靶点和疾病的关系,尤其是转化的驱动基因,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福音,很好地诠释了转化医学概念。

围绕转化医学,需要政策上的支持,需要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更需要培养转化医学专业人才,尤其是跨学科的人才,从而提高转化医学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机构医疗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尽快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中国抗肿瘤临床研究在创新中突破前行

图片5.jpg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苏文媚在主题演讲中说,2016年到2023年全球肿瘤学试验数据表明,中国新药的申报和临床研究的获批都在显著上升,很多新药基本上都适用于目前存在靶点的验证。其中,肺癌有了靶向治疗后,病人生存率获得了质的突变,同时由于有了免疫药,小细胞病人的生存期得到了明显改变,很多病人临床获益。当然,并不是所有免疫药物都是有效的,也不是说所有的免疫有效病人都是长期有效,任何一种药物都无可避免出现耐药,所以,医学创新转化仍任重道远。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时强调,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全局。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把创新药研发纳入了新质生产力范畴,体现了政府对医学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新药研发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希望通过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通过创新转化,发现新型小分子化合物,找到新的抗肿瘤作用靶标,最终提升患者临床获益。

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生物医药创新时代

图片6.jpg


山西白求恩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梅齐说,现在国家层面非常重视生物医药的转化研究。我们自主设计制造的医疗设备,包括肿瘤放疗加速器等,有些创新已超过国外。生物医药领域,复旦大学团队成功发现了一个CD3L1,一个独立于PD-L1、PD-1新的通路,而且药物已经进入一期临床。作为一项整合了靶点发现与机制、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临床前毒理、临床研究申请等完整链条的原创性研究开发,以CD3L1为靶点的全新一类(first-in clas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问世,既是我国科学家的原始创新突破,也是依托高校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而结出的硕果。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科主任李东升也举例说,这几年免疫联合化疗比较热门,最新的基础研究发现,T细胞可以作为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拓展了PD-L1以外的、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可以转化到临床,在临床上应用,这就是转化医学,从临床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同样,放疗靶区的勾挂比较烦琐,而且个体差异比较大,随着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AI自适应勾挂大大减少了勾挂差异,也大大减少了勾挂时间。临床上,随着肿瘤的缩小更改放疗计划,有AI技术加入可以提高治疗准确性,时间大大缩小,这就是临床上发现问题跟其他学科结合的例子。

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需要产学研用的联合发力

图片7.jpg


天津市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徐靖认为:如何把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转化成科研问题,然后再由专业人才解决,是一个系统方法,不是单纯依靠外科医生,或者实验室、科研人员能够解决的问题。“产学研用”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用”。无论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更多的是在用,用研发的药物和产品,在患者身上发现了新的问题,怎样去用科学方法解释,如何更新改善,医生在这个环节当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一个病人一开始用靶向+免疫治疗,效果不好,靶向+化疗管用有效果,但是很快肿瘤出现了创口现象,而12次单免治疗肿瘤几乎没了。基因检测结果,PMD虽然阳性但是数值不是很高,到底是为什么?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发现了临床问题,谁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产学研用团队和平台会非常好。

青岛市中心医院科主任魏红梅也认为:深入理解转化医学核心价值,掌握科学方法,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技术等。还要从实际出发,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患者的需求做转化医学。要加强合作交流,转化医学牵扯到基础研究等一些非常多的学科,包括统计学。要有创新思维,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领域的知识,去一线了解,才会让临床医生进入到转化医学队伍中去。

医院要建立适应转化研究的体系

图片8.jpg


山西白求恩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梅齐认为,在医院层面,要建立一个能够适应转化研究的体系,比如说在基金立项管理、发起研究管理、一期病房建设方面,包括基础研究方面,应该有一个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围绕临床需求的相应支撑。转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医院管理也要适应转化研究的需求。转化医学的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入,因为没有基础研究的开放性成果,转化研究没有源头,只有把基础研究做好做精,转化研究才能转化出来源源不断的成果。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唐勇也认为:每位大夫都有好的临床病例经验,如何研究出成果再去推广,需要上升到医院层面,需要集团作战。医院作为医学研究平台,如何构建有效的跨学科获益机制,需要有一个组织,一个模式,还有转化途径,这样才可以。

图片9.jpg


分论坛上,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教授张智红做了《光学成像可视化打开肿瘤免疫治疗基础与转化研究的新视角》专题演讲;河南省肿瘤医院副教授刘晓莉介绍了CIM相关创新药物的国内外研发现状;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高级总监何锐做了相关介绍。来自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高立明、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吴冠宇、海南省肿瘤医院的吴军、青岛市中心医院的徐平,围绕“全球药物研发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新药研发如何在红海中破局”“结合双抗和ADC药物的研发进展,当前和未来肿瘤治疗中如何发挥这些先进疗法的创新价值和治疗潜力”等议题开展讨论;来自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斯泽、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黄小平、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李宏亮,围绕“转化医学如何促进肿瘤治疗创新,包括最新的治疗策略、药物和技术”“医疗机构如何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以推动肿瘤领域的重大疾病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对话。

大家表示,医学创新道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齐心协力,瞄准生物医药科技发展前沿,共同谋划布局创新产业平台体系,就一定能够在肿瘤重大疾病防治之路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提升我国肿瘤诊疗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