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药物破解冠心病难题 中西医协同治疗获重大进展
医师报讯 在国家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络病学研究已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其中,通心络胶囊可同时改善大血管阻塞和微循环障碍,减少心肌缺血、无复流及再灌注损伤风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吕风华教授强调,这些成果标志着络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形成完整证据链,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实践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突破,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优诊疗选择。
近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河南省2025年络病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多位深耕临床一线的心血管领域专家,从急性心梗的生死时速到慢性冠脉综合征的长期管理,从微循环障碍的破解到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冠心病防治的全景图,而通心络胶囊作为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创新中药,正以多靶点作用为这场战役注入独特力量。
急性心梗:大血管再通后的 “隐形战场”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从来不是 “开通血管即终点” 的简单叙事。巩义市人民医院付君杰主任分享的左主干闭塞病例,生动诠释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67 岁男性患者突发广泛前壁心梗,急诊 PCI 开通血管后,仍反复出现室速、心衰与慢血流,术后射血分数仅 36%。经过包括芪苈强心胶囊在内的综合治疗,27 天后患者射血分数升至 43%,出院后继续联用芪苈强心,两个月后复查射血分数达 54%。“左主干病变开通只是开始,术后微循环的修复与心肌的康复才是决定愈后的关键。”付君杰的临床感悟,道出了急性心梗救治的核心困境。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怀敏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使大血管开通,约 40% 的患者会因微循环障碍陷入 “无复流” 困境 ,心外膜血管畅通,心肌却仍处于 “缺血孤岛”。这种 “开通却未灌注” 的现象,与微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无复流发生率可超 40%。“我们曾遇到一位 46 岁患者,前降支闭塞后依赖右冠脉侧支循环,开通血管后仍因微循环障碍反复胸痛,直到联用通心络改善微血管灌注,症状才逐步缓解。”关怀敏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微循环障碍:冠心病防治的 “暗礁区”
在冠心病的病理版图中,微循环障碍是最隐蔽却最致命的 “暗礁”。鹤壁市人民医院原建华主任解析其临床特征:约 45%~60% 的胸痛患者冠脉造影无显著狭窄,却存在微血管功能异常,表现为劳力性胸痛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效果差,女性与绝经期后人群更常见。“这些患者的痛苦不亚于严重冠脉狭窄者,但现有西药缺乏特异性干预手段,硝酸酯类可能加重头痛,尼可地尔的胃肠道反应又降低依从性。”原建华主任强调。
襄城县人民医院张清范主任补充,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更是 “短板”。即使规范使用他汀、抗血小板药物,仍有部分患者因微血管痉挛、内皮功能障碍反复胸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这与中医‘络病理论’中‘脉络绌急、瘀阻络脉’的描述高度契合,而通心络胶囊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展现出独特优势 ——12 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既能扩张微血管,又能调节血管舒缩,还能抗炎抗凝,多靶点改善微循环。”
汝南县人民医院王冬雷主任则通过数据印证,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5 年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2.1 倍,微血管阻塞面积每增加 1%,左室射血分数下降 0.7%。他强调,通心络的价值正在于缩小微血管阻塞面积,临床研究显示其可使无复流发生率降低 36.6%,这对保护心功能至关重要。
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 “持久战”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冠心病反复发作的 “不定时炸弹”。萧县中医院史子法主任强调,约 10%~15% 的冠心病患者在规范治疗后仍会复发,核心原因是斑块持续进展 —— 纤维帽厚度<65 微米的易损斑块,即使冠脉狭窄<50%,仍可能破裂引发心梗。“现有他汀类药物虽能降脂,但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斑块逆转效果有限;抗血小板药物可防血栓,却无法抑制斑块内炎症。”
商丘市中医院郭晓丽主任进一步指出,斑块进展与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内皮损伤密切相关。“通心络中的人参皂苷可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提升血管舒张功能;水蛭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与炎症因子释放;全方协同可增加纤维帽厚度,降低斑块破裂风险。” 这一机制在 2023 年发表于《JAMA》的 CTS-AMI 研究中得到验证:通心络可使急性心梗患者 1 年再发心梗风险降低 65%,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30%。
通心络:从机制到临床的 “多靶点突围”
作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代表性药物,通心络的价值被多位专家反复印证。荥阳市中医院唐然主任解析其核心机制:“三重保护作用构筑防线 —— 其一,人参皂苷激活一氧化氮合酶通路,保护微血管内皮,增加血流灌注;其二,虫类药成分抑制炎症因子,如使白介素 - 6 降低 38%,减轻微血管炎症;其三,水蛭素等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使微循环阻力指数降低 29%。”
豫南平顶山二区李跃杰主任结合 CTS-AMI 研究强调:“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30 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 36%,尤其对糖尿病合并心梗者,微血管保护效果更显著,这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有关。”2025 年中国 PCI 指南更将通心络列为 Ⅱa 类推荐,成为首个进入 PCI 指南的中药,标志着其循证证据获国际认可。
新野县人民医院王朝远主任则分享了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延伸价值:“TISS 研究显示,通心络可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90 天独立生活比例,对未溶栓、轻型卒中患者获益更显著,这与其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的作用一致,印证了‘心脑同治’的优势。”
郑州热电医院刘歌主任总结:“通心络与西药的协同,体现在‘增效减毒’—— 与他汀联用增强斑块稳定性,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降低出血风险,尤其对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的患者,其温和的多靶点作用更具优势。”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是我国首个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高级别指南,安徽金寨县人民医院沈明夷教授分享了通心络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他表示,通心络通过三重保护机制(血液、血管、微循环)显著降低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36.6%,该药覆盖冠心病全链条干预,从稳定斑块(一级预防)到改善心衰预后(芪苈强心降低死亡风险7%),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高级别证据和规范化方案。
登封市人民医院范惠先教授表示,脑梗后血管再通同样面临着成功再灌注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通心络的应用具有灵活性: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如皮下出血)的患者,可调整剂量或联合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在恢复期,可与丁苯酞、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联用,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通心络在改善血管再灌注损伤及预防卒中复发中的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涵盖血管保护与神经保护,通过多靶点调控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再灌注损伤。范教授建议,临床应用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出血风险、基础疾病等,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从而发挥中西医结合在脑梗救治中的独特优势。
未竟之路:从困境到突破的 “持续探索”
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冠心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张清范主任指出:“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微血管病变、急性心梗的再灌注损伤、斑块进展的精准干预,仍是亟待突破的领域。”史子法主任补充:“双心管理也不可忽视,约 30% 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这些心理因素会加剧血管痉挛,而通心络改善症状的同时,间接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形成良性循环。”
从左主干病变的生死时速,到微循环障碍的隐形博弈;从斑块稳定的持久战,到中西医协同的创新实践,专家们的临床智慧共同指向:冠心病的防治需要 “宏观调控与微观修复” 并重。通心络的循证之路,不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更印证了 “脉络以通为顺” 的生命哲学 :当每一条微血管都畅通无阻,每一寸心肌都得到滋养,生命的河流才能奔腾不息。这正是医学探索的终极意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以科学为盾 共铸中西医糖尿病防控新防线
2025-07-16 -
new通络药物破解冠心病难题 中西医协同治疗获重大进展
2025-07-16 -
new通络药物谱写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奏曲
2025-07-16 -
new通络药物临床突破:中西医结合构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新体系
基层专家围绕中医络病理论与通络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开展深入探讨。
2025-07-14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