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通络药物临床突破:中西医结合构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新体系

时间:2025-07-14 18:50:20来源:医师报作者:刘则伯 阅读: 3732

近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 暨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在江苏举行,掀起了深入挖掘络病理论在慢病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中的优势的热潮。会后,多位基层专家围绕中医络病理论与通络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开展深入探讨。

中西医协同让1+1>2

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白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谢良斌教授指出,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年轻化,早期诊断困难,因早期患者无症状,常规体检或筛查发现概率低。基层医疗机构筛查手段有限,超声检查未广泛普及,导致许多患者未能得到早期有效干预。谢教授提出,通过门诊筛查、问卷调查或科技手段如小程序,快速识别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筛查。若发现问题,可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如CT、磁共振或血管造影。同时,利用分级诊疗制度,上级医院治疗后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下转至基层卫生机构管理,若病情变化再转诊至上级医院,实现有效双向转诊。此外,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或基因缺陷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或生物标志物检测,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及时干预治疗。

苏州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陈阳教授指出,尽管大血管开通技术取得进展,但微循环无复流现象、早期动脉再闭塞、患者基础风险差异以及手术相关损伤等问题,仍是当前治疗中的关键难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患者即使大血管开通,脑组织仍因微循环障碍持续缺血,影响治疗效果。

陈教授提到,机械取栓对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效果显著。对于符合急性机械取栓适应症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治疗,必要时进行桥接治疗。中成药如通心络胶囊在减轻再灌注损伤、提高灌注效率及改善微循环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多支持。

南京市小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程桂英教授则从冠心病的角度出发,强调尽管西医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但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她指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面临诸多挑战,如血运重建后的无复流现象、动脉斑块进展再破裂风险、患者依从性差、生活方式干预困难以及危险因素管理不足等问题。程教授提到,通心络等中成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其在减少颈动脉斑块、改善愈后等方面展现出良好效果。

靖江市人民医院的胡方斌教授也提到,尽管标准化西药治疗和血运重建(如PCI和搭桥手术)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胡教授表示,冠心病治疗中仍存在动脉粥样斑块进展、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急性心梗救治速度、血运重建后二级预防、西药不良反应以及血管痉挛与微循环障碍等问题。他强调,需通过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新疗法,并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优化治疗。

胡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在冠心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他提到,中成药如通心络等在改善微循环、减少再灌注损伤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补充。通过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新疗法,并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有望进一步优化冠心病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高淳人民医院邢建东教授提到,通心络将传统“活血化瘀”拓展为“通络活血益气”的多维干预策略,其组方包含水蛭、全蝎等虫类药以及人参、赤芍等植物药,凸显了“从络论治”的策略。基于多项高质量研究,如Meta分析和对照实验,通心络被证实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等功效。邢教授还提到,通心络针对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不同阶段提出了差异化用药方案,并明确了其与他汀、抗血小板药物联用的协同效应。此外,通心络在安全性方面也有良好表现,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明确的剂量调整建议。

在冠心病治疗方面,邢教授特别提到了CTSMI研究。该研究表明,在标准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30天和1年内心血管死亡、脑梗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尤其在改善微循环、减少再灌注损伤方面填补了指南的空白。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还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发展,强调了血运重建后微血管保护的重要性。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策略方面,邢教授指出,临床治疗通过优化再灌注技术(如扩大时间窗、多模态影像筛选、新型溶栓药替奈普酶)、干预微循环(抗栓抗炎、增强侧支循环)、神经保护(低温治疗、活性氧响应药物)、个体化评估(血尿酸等生物标志物)及多学科协作缩短治疗时间。他强调,未来的研究可能聚焦神经保护剂与再灌注治疗的协同作用、智能化影像评估等方向。 

优化传统治疗方式

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曹如坤教授深入剖析了慢性心衰的“新四联”治疗方案,即以阿尼/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GLT2抑制剂为核心,强调早期联合用药、剂量优化及长期维持的重要性。然而,临床实践中仅1/3至1/2的患者能完整联用四种药物并达到目标剂量,主要受限于低血压、低心率等不良反应。曹教授提出,结合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可弥补不足,其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功效,既能强心利尿扩血管,又能抑制Ras系统激活,实现“标本兼治”,提升治疗依从性。

无锡市钱桥医院陆春明教授指出,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起效快,但副作用明显,如引发新的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等,疗效与安全性难以兼顾。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来控制心律失常,却忽略了自主神经调节和心肌微循环改善等多方面因素。

陆教授强调,参松养心胶囊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多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能同时调节钠、钙、钾离子通道,对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均有调律作用。此外,它还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心脏传导,提高缓慢心率,改善心肌微循环,减轻心悸、气短等症状,且安全性高,无致心律失常风险,适合长期用药。

陆教授通过临床案例展示了参松养心胶囊的实际效果。一位65岁男性冠心病患者,因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12000次)就诊,曾服用美托洛尔但心率偏低(55次/分)。调整用药方案后,联合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每日一次,加上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三次。2周后,患者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减轻,24小时早搏次数降至4000次,心率稳定在60-65次/分,睡眠改善,活动耐量提高。

南京市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缪晓梅教授提到,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能够快速控制心律失常发作和缓解症状,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治疗作用靶点单一、疗效与安全性难以平衡以及对患者整体状况考虑不足等问题。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发挥作用,却忽略了自主神经调节和心肌微循环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疗效欠佳且副作用明显。参松养心胶囊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在这一新治疗模式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参松养心胶囊的组方包括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赤芍等多种中药,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多离子通道整合调节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既能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起到调律作用,又能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还能改善心肌微循环,减轻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

缪教授通过临床案例展示了参松养心胶囊的实际应用效果。她提到,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室性早搏,可显著降低24小时早搏次数,且安全性良好。此外,参松养心胶囊无致心律失常风险,对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无不良影响,适合长期用药,适用人群广泛,尤其适用于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联合用药时,参松养心胶囊可增强疗效,减少西药用量及副作用,提高治疗依从性。这种从“抗律”到“调律”的新思路,为临床医生在心律失常治疗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南京市玄武区后宰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勇教授指出,参松养心胶囊是中国首个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证实能够同时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的中成药。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还被国际权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孙教授通过一个具体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参松养心胶囊的实际应用效果。他提到一位65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因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达12000次)就诊,此前服用美托洛尔后出现心率偏低(55次/分)。经过诊断,孙教授调整了患者的用药方案,将美托洛尔减量至23.75mg每日一次,并联合使用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三次。用药2周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24小时早搏次数降至4000次,心率稳定在60-65次/分,且未出现因西药减量导致的症状反弹。患者的整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活动耐量也有所增加。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