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从理论到实践:通络药物推动中西医结合慢性病管理新突破

时间:2025-07-14 18:55:11来源:医师报作者:刘则伯 阅读: 4869

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依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与管理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中成药的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还在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近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召开,多位来自江苏省心血管、内分泌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常见慢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在2型糖尿病(T2DM)的综合管理中,中成药的应用正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袁月星主任指出,中成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发挥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口干口渴、乏力倦怠、多食易饥、多尿等,同时调节血糖水平。例如,津力达颗粒已被证实具有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作用。此外,中成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作用机制相对温和,可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有助于延缓疾病进程。许多中成药还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能够改善微循环,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等并发症,减轻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然而,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替代基础治疗。中成药的成分复杂,可能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同时,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期间仍需规律监测血糖,以评估疗效。部分中成药可能经肝肾代谢,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此外,中成药的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切勿自行长期大量服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朱伟宏主任进一步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诊疗现状呈现多样化,但仍有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包括双胍类、磺脲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胰岛素等。近年来,GLP-1和SGLT-2因降糖效果显著且兼具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临床上更为常用。然而,患者的血糖控制现状仍不理想,约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未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导致血糖长期控制不佳。2025年ADA大会强调,2型糖尿病需根据患者特征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但目前仍存在难治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困境、特殊人群的精准管理不足、糖尿病并发症管理空白以及药物安全性与依从性等问题。

朱伟宏主任认为,中成药作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产物,在T2DM管理中具有独特价值。与西药单纯降糖不同,中成药通过多靶点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兼顾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共病。中成药对糖尿病常见的乏力、口干、多尿、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显著,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时可增强降糖效果,后期可减少西药剂量,降低长期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风险。中成药的发展方向广阔,国家近几年大力推崇中医药文化,通过网络药理学解析中成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结合生物标志物筛选对中成药反应良好的亚群患者,推动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中成药在T2DM管理中体现为“调节代谢-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的综合价值,尤其适合作为协同治疗或西药不耐受时的替代选择。然而,中成药的应用需基于循证证据,避免盲目使用。未来需进一步通过现代科研方法验证其疗效机制,优化临床路径,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提高血糖控制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治疗新范式: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

在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并在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舒舒教授指出,血管再通治疗虽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大血管狭窄,但许多患者在PCI治疗后仍存在心绞痛,这成为临床治疗的痛点。中医中药在冠心病的全血管化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通心络在大血管保护和微循环保护方面表现出色。通心络的CTS-AMI研究共纳入中国124家医院发病24小时内的3797例STEMI患者,最终3777例被纳入主要分析,结果显示其能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通心络通过保护血管内皮、修复微血管屏障、抑制氧化应激等机制,实现了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的全病程管理。

苏州市立医院程志坚教授提到,临床上对冠心病微血管疾病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过去常被误认为X综合征的微血管疾病,如今被证实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常伴有焦虑等情绪问题。传统西药对微循环病变的改善效果有限,而通心络作为由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在冠脉PCI术后无复流患者中取得良好疗效,且可与其他西药联合使用,稳定斑块,符合泛血管治疗理念。

江苏省人民医院孟浩宇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领域存在局限性,常用西药多为负性传导作用,限制了其在部分患者中的使用。而参松养心胶囊作为中成药,能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且没有减慢心率的副作用,其研究成果被多部国际权威指南引用,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盐城市中医院宋俊教授在介绍中聚焦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诊疗现状以及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他提到,2024年5月,《中华心血管杂志》发表了由张运院士牵头撰写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该共识指出,CMVD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CMVD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差异较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常合并心肌肥厚等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等症状。

宋俊教授强调,通心络作为防治冠心病的创新中药,具有抗凝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等多重作用。其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的防治方面,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通心络在国内外顶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大奖。共识中明确指出,通心络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获得了Ⅰ类专家推荐和A类证据支持,是首个在该领域获得如此高推荐级别的创新中药。这一成果不仅改变了国内外专家对中医药的认知,也证明了中医药在急性病抢救治疗中的确切疗效。共识的发布将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优化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江苏省中医院赵惠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因此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赵惠指出,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充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和老年患者,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潜在危害。此外,治疗心律失常时应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依据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来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

赵惠教授特别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其研究成果已被多部国际权威指南和共识引用,如其治疗房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上,这不仅提升了中医药在国际心血管治疗领域的地位,也为全球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参松养心胶囊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从“抗律”到“调律”的新理念,突破了西医单纯抗律的局限,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治疗室性早搏,降低室早次数,且安全性高,适合长期使用。

中医药防治脑梗死的优势探析

南京鼓楼医院管得宁教授指出,脑梗死复发的高风险主要源于血管病变的进展,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可能逐渐增大并堵塞血管,导致脑梗再次发生。因此,二级预防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戒烟限酒,以及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还能稳定斑块,减缓其生长速度,防止斑块破裂脱落引发新的栓塞。

在脑梗死的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通过整体调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包括稳定血管内膜、防止新斑块形成、减少炎症反应等。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此外,中医药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管得宁教授还提到,中医药在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中,尤其在改善脑小血管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小血管的循环,防止其进一步病变,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进一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