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药物破局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难点 ——聚焦冠心病微循环障碍、卒中再灌注治疗与代谢性疾病防治
医师报讯 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 “孪生杀手”,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构成复杂的健康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生活方式变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异常问题日益普遍,它们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血栓形成等机制,成为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推手。而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又会进一步扰乱机体代谢平衡,加剧胰岛素抵抗、脂质紊乱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代谢-血管” 的联动损伤,使得单一疾病的防治难度陡增。传统治疗模式往往局限于单系统干预,难以打破二者的病理关联,导致残余风险居高不下。近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主办,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委会协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心脑血管事件链专题会议召开。会后,多位专家提出,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出发,既要关注代谢指标的精准调控,也要重视血管微环境的整体修复,方能为心脑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协同防治开辟新路径。
破解PCI术后微循环障碍困局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海敏指出,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命手段,但术后超30%患者面临微循环障碍引发的无复流/慢血流现象。“西医标准化治疗对微血管病变手段有限,扩血管药易致低血压,且疗效不理想。”他强调,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临床循证研究(ENLEAT研究)显示,在手术治疗前和手术治疗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24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增加ST段回落速度,降低无复流发生率36.6%,缩小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的余盛龙教授也提到,尽管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但部分复杂病变仍是临床难以突破的难题。尤其是 STEMI 患者,即使成功实施 PCI,仍有相当比例患者面临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足的问题,无复流现象尤为突出。同时,冠心病冠脉介入术后,部分患者仍受胸痛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即便严格遵循现有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部分冠心病患者仍存在心血管残余风险,主要原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等代谢异常以及肠代谢异常相关风险。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罗伶俐介绍,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肌缺血,在疑似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中,约 40% 冠脉造影正常者存在 CMD,其中围绝经期女性占比最高(达 50%)。其典型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但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发作时可伴 ST 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证据。PCI 术后心绞痛复发者中,早期负荷试验阳性常提示 CMD,需通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0)或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确诊。识别 CMD 对指导治疗(如选用改善微循环药物)、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突破再灌注“时间窗”与“无效再通”双瓶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柯晓补充了临床痛点:“冠心病复发率居高不下,根源在于三高共管不足、药物依从性低(一年停药率超40%)及心脏康复缺失。”对于微循环障碍患者,他提出分层解决方案:“控制高危因素基础上,联合通心络等药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多靶点作用可协同抗炎、抗氧化,尤其适用于冠脉痉挛患者。”
广东省人民医院赖迪生深度解读了发表于JAMA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 研究)”。他强调,通心络通过四大机制疏通微血管:保护内皮细胞,激活一氧化氮通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凝血系统;促进血管新生,修复损伤组织;调控能量代谢,减轻氧化损伤,这使得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再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了74%。
珠海市人民医院刘礼斌表示,研究显示通心络对48小时内就诊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获益最显著,尤其合并糖尿病者。他提出三大破局策略:时间窗困境:利用AI预警系统缩短识别时间,院内启动“溶栓取栓一键流程”;无效再通难题:联合神经保护剂(如通心络),通过多模态影像精准筛选患者;特殊人群管理:对醒后卒中、抗凝禁忌者采用MRI Flair+凝血床旁检测个体化决策。“我国卒中一年复发率高达17.7%,每3分钟一人因复发致残。通心络的抗栓、稳定斑块作用为二级预防提供新选择。”刘礼斌教授强调。
津力达多靶调控更新糖尿病防治策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燕(请确认单位)强调,2 型糖尿病管理需突破单一血糖控制的局限,践行 “多因素共管” 理念,兼顾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精准方案。她指出,糖尿病管理应区分 “不可变因素”(如年龄、病程、并发症)与 “可变因素”(如治疗意愿、医疗资源可及性、药物安全性),避免目标片面化。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龙杰文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具有隐匿性强、进展不可逆的特点。非增殖期可无症状或仅轻度视物模糊,增殖期则可能因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致视力骤降甚至失明。早期干预是关键: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可降低发病风险 60%~70%;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2.6 mmol/L,能减少血管渗漏;2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筛查眼底,此后每年复查,1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 5 年后需定期筛查。[1]
“在治疗策略上,中医药凭借 “辨证施治” 优势,可在改善血糖指标的同时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陈小燕以津力达为例,其作为通络药物,适用于糖尿病早期及临床期气阴两虚证患者,通过多靶点作用覆盖糖尿病发病 “八重奏”:既能保护胰岛 β 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与胰高糖素协调分泌;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抗氧化、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改善骨骼肌及肾脏功能等。
龙杰文强调,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津力达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临床转化率达 41%,同时改善腰围、血脂谱、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硬化指标,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陈小燕认为,中医药在糖尿病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中均有独特价值,未来需推动中医理论与现代量化指标结合,实现精准化应用。
中西医结合引领精准治疗新时代
针对PCI术后无复流、卒中无效再通、糖尿病靶器官损伤等西医难点,通络药物通过多靶点协同起效。赖迪生教授总结,从CTS-AMI到糖尿病防治研究,通络药物证明中西医结合可填补现代医学空白。这条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将为全球疾病防治提供东方智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通络药物破局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难点 ——聚焦冠心病微循环障碍、卒中再灌注治疗与代谢性疾病防治
2025-07-09 -
new吕帆教授:多方协同 综合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全流程管理丨Vision China 2025
2025-07-04 -
new直击临床痛点 络病理论开辟心血管治疗新路径
中西医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研究进展、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及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5-07-03 -
new循证筑基 中西合璧 络病理论点亮慢病管理新方向
结合最新共识与循证证据指出,中西医协同干预通过“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独特优势,正逐步填补单一治疗模式的空白,为破解临床未满足需求提供了创新思路。
2025-06-30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