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发展谋新路
专科能力是医院发展的“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启动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并发布评估办法,专科建设再次成为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这意味着继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后,聚焦临床专科的“单科评价”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此举不仅是对临床专科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推动专科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契机。面对挑战,如今各家医院在专科建设上各显神通。为此,《医师报》发起“专科迭变”栏目,通过搭建专科建设的交流平台,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学互鉴,推动专科建设的协同发展。
MUD彰显全科标识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 任菁菁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迈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此后,全科医生队伍规模持续扩大。
201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将未分化疾病(MUD)引入中国。MUD指处于疾病的任一阶段,基于其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尚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一类疾病或病症,需要全科医生长期随访。
“健康守门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独特属性,也决定了全科医生对MUD患者的持续管理具备天然优势,较好地彰显全科医学的学科标识度。
医院率先创建“全科门诊 GP-IP 带教模式”,以强化问诊能力为核心,紧扣全科医生实际需求,运用“莫塔5问诊疗思维”和“RICE问诊法”,培养医生系统掌握MUD诊治技巧,在此模式基础上创建的“GP-S”导航式多路径全科医生培养方式,更获得良好反响。
人才培养是全科医学 “浙一模式”的重要一 环,但同样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科室于2014年起逐步开设乏力、水肿和消瘦专科门诊,至今患者量已逾9万。目前,全国近百家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已陆续开设此类专科门诊,就诊人次逐年增加,并逐步开展MUD—MDT工作。
未来全科领域还将制定MUD相关指南和共识;加强MUD岗位胜任力培训;创建MUD与多病共存诊疗中心,联动多学科保障诊疗。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实施,全科医生势必会更多地在医疗体系中“发声”。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全科医学时代终将到来,全科医生将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
融合麻醉中西医理念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疼痛科 姚兰
中国麻醉学历经1800余年的演进(自华佗时代起算),在镇痛、镇静、生命体征监测、急救复苏及舒适化医疗等临床实践、理论研究与风险评估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麻醉医生致力于将中国麻醉学理念和技术推向国际舞台,并持续付出努力。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疼痛科为例,该科室成功将中医药技术融入麻醉与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之中,开展独具特色的工作,将麻醉治疗技术应用于围术期多学科领域,有效缓解了众多患者的病痛,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对于西医难以处理的术后胃瘫、脑梗后遗症偏瘫、术后腹胀恶心及化疗后肢体麻木等问题,患者及管理医师均表示高度满意,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如今,麻醉学科已从单一的术中麻醉角色,发展成为一门围绕围手术期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更加关注术前评估指导的优化、术中安全管理的合理性(无论手术难度如何,均力求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内环境及凝血系统的稳定,患者及管理医师对此均表示满意),以及术后在舒适化镇痛条件下的快速康复。麻醉医生更加注重根据患者的全身状态及并存疾病,制定个性化的精准麻醉方案,从而有效治疗更为广泛且危重的患者群体。
细分内分泌亚专业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周广举
临床专科作为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核心,其能力建设不仅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健康福祉,临床专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当前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的大背景下,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应深刻领会临床专科的核心要义,明确学科与专科的区别与联系。在专科建设、发展及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应避免过度侧重于科研与学术成果的追求,而应聚焦于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医疗质量安全标准的落实。
鉴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及其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应积极推动学科亚专业化的细分,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特长的优秀医护人才。同时,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这些慢性疾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进而提高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有效遏制疾病的恶化趋势。
此外,科室还需引导医护人员将关注点放在临床实践中,鼓励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以不断提升专科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
重塑呼吸危重症照护理念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杨光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赵卉
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框架,通过参照评估标准,可更加高效地规范和完善专科建制,进而提升专科的临床诊疗能力。
从诊疗流程的角度审视,传统的临床科室设置已逐渐与现代医学全周期、全流程照护患者的理念相脱节,跨科室会诊成为制约诊疗周期缩短的主要瓶颈。因此,在专科建设过程中,应致力于减少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不必要流动,以提升其就医体验;同时,减少信息传递环节,降低信息误差对诊疗结果的影响。这要求我们重新塑造医疗照护理念,逐步建立以患者为核心,以疾病诊疗为主线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专科。
在此方面,科室已进行了诸多前期探索,针对肺癌/肺小结节、肺间质病等领域,成功构建了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续进一步打造融合型临床专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们亦应认识到,尽管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侧重于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科学研究。相反,我们应依托规范指导,更好地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计和开展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最后,人才是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核心基础。年轻一代医者思想束缚较少,是构建符合新时代诊疗理念的重要力量。因此,科室需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展望未来,我们肩负重任,但亦充满希望和期待。
健全药学质控体系
▲长沙市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 何鸽飞
合理用药,是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通用指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契机,科室从更深入、更精准的角度促进合理用药,从药品的“选、采、管、用”多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全面开展医嘱审核,健全临床药师队伍,全职深入临床,开展驻科药师服务,进行药学干预、药学监护,参与全院疑难、危重患者的会诊,更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医疗质量安全的有效保障,健全专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关键。首先要明确院科两级责任制,将专科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单元,健全专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结果考核。其次,健全管理制度及体系,设置质控专员,制定临床专科质控制度,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上报等工作,另外,明确专科建设目标,可充分利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自我管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作出针对性调整,不断提升临床专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2025-04-29 -
04-262025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让基层医疗强起来
-
new以患者为中心,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聚焦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邀请多位医疗管理、临床与药学专家,围绕重大疾病防治、老年健康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院发展、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为医疗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2025-04-22 -
04-212025
医疗AI的“善”与“恶”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