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林进医生:人文精神与医者仁心

时间:2024-08-20 02:26:51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节日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往年的这一天,我们曾呈献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专场公益音乐会,曾推出由多位青年音乐家参演录制的线上音乐会,曾发布自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创作的绘画作品,也曾邀请医生好朋友为我们录制视频短片。


林进教授

(绘画:林旖)


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林旖对我们敬佩的好朋友——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林进教授的采访。作为一位将艺术完美融入人生的“手术台上的艺术家”,他不仅在医学领域建树颇丰,在艺术上也有着极高造诣。这正与今年医师节的主题不谋而合。


让我们通过“旖问医答”走进林进教授的多彩艺术人生,探究艺术与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尊敬的中国医师,节日快乐!



林进教授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资深教授,骨科知名专家,主任医师。《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获得者。


长期从事骨与关节外科的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人工智能医学领域中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临床转化,并完成中国首例机器人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兼任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协和医院科普委员会、《骨科在线》科普编委会等医学健康科普组织的委员、专家和顾问;被央视等多家权威主流媒体采访报道或应邀录制多档医学科普节目。


从医40年,医学与人文并重,提出并不懈追求“医术·仁术·心术·艺术”的职业境界。


旖问医答

问-林旖 答-林进教授)


问:您从事医生这一行业多少年了?当年为何选择学医?


答:我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到今年正好40年了。说实话,我当年并不想选择学医,因为我对其它某些职业可能更感兴趣。但作为60年代出生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动荡时期,家长更希望我们学习自然科学,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让我学医,去救死扶伤。当然了,一般说来,很多人选择学医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关注等等,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问:为何选择成为骨科医生?


答:选择成为骨科医生,则可能是因为它与其他专业相比更有趣、更复杂、更形象、更生动,对我的身心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它需要内科医生的缜密和智慧,需要运动员一般的体魄,需要战士一般的果敢,更需要艺术家一般的审美,尤其是那种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外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许就是吸引了很多人成为骨科医生的原因之一吧。


问:医生的日常是怎样的?您觉得做医生辛苦吗?


答:医生的日常工作和辛苦程度,其实与医生的专业领域、医院规模以及患者的需求量等诸多因素有关,各种因素能够导致不同的结果。但是总体说来,我们做医生的身心疲惫程度是远远超过其它大多数职业的,这是肯定的,而且是马拉松式的,一辈子都这样,甚至是愈演愈烈。所以当今从国际到国内学术界都越来越多地关注医生的职业倦怠问题,这已成为一个特殊的交叉研究领域了。


从综合角度来说,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日常工作概括起来至少是医、教、研、管、社,即: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活动等等。如果把这些一条条展开来说,真是“罄竹难书”。大多数情况,我们的工作是不定时的,有上班的时间要求但永远没有下班的时间限定,有周末和节假日但大多数时候没办法去享用,每天睡眠时间极少。医生的辛苦就是他的日常。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辛苦程度显而易见。其实在多数医院,尤其是外科,你会发现,医生值夜班以后是不休息的,第二天有手术、门诊照样,这在别的行业好像是很难见到的。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要适应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与患者、家属、同事、各级管理层等等。这些工作都充满了挑战和艰辛,甚至还要弥合制度或行政管理方面的缺陷,充当“挡箭牌”或受气包,尤其在医闹顽疾还没有解决的当下,医生这个行业几乎成了一个高危职业。综合来看,做医生的辛苦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问:医学生和医生,哪个时期更辛苦?


答: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医学生和医生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各有独特的、超乎常人的辛苦之处。


当学生的时候,学业是非常繁重的。我认为,医学专业在所有大学专业里是最难读的,书的厚重、每学期要考试的知识量,是别的专业没法想象的。除了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有很多要灵活掌握的东西,人体实在太复杂而神秘了!压力非常非常之大。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读书时间漫长,通常本科5-6年,然后到研究生阶段3-5年,甚至还有的是连读的,7-8年制,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通常之后再读博士后,还有临床博士后等一些特殊的、不同的学制,在国外还有预科什么的。从本科到临床博士后,再到正式成为医生,还有规培、考级、考证等等,十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学出来一个医生啊!学医确实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成才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把理论知识、书本知识变成临床上能够用的,从理论变成实践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道高坎,跟其它行业太不一样,他要面对的是人、人性、生命。据了解,大学里学习医学专业的人出现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发生率比别的学科、别的专业要高,虽然我没去做过专门的研究和统计,但这是可想而知的。


医生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工作压力山大,甚至我们说现在医生得是多面手,你光会看病这一套还远远不够,你得会管理,甚至会算账,讲求绩效,应对各方面的管理考核,掌握卫生经济学的一些概念理念,还有法律相关的知识等等,不仅是一个专家,真是一个杂家。医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命关天,治病不能出错,责任非常重大。


医学在发展,疾病一直在不断被攻克,但很多病还治不了,那怎么办呢?医学需要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持续地学习、进步,这个学习是终生学习,而且不是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而是必须学,不学就被淘汰。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技术,才能适应医学的快速发展。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毕业后到大型的教学医院等等去进修学习,再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很辛苦的,付出跟回报是完全不对等的。


因此,我觉得无论是医学生还是医生的时期,都有独特的辛苦之处。现在,我们很多的同行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再去学医,因为太不容易了,但是有的孩子反而不听家长的,就要去学医,可能因为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虽然辛苦但做了很多有益社会、有益病人的事。不少的专家的孩子都继承了父辈的专业去学医、当医生了,这也是可喜的,不过我们还是很心疼这些孩子们。


问: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答: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关乎医学专业技能本身,还涉及体格、心理、情商等方方面面。


从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骨科专业是一个知识量绝对值最高的专科。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今天给大家一个晚上复习,明天就考试,考骨科解剖,我敢说,大多数人,就像我们工作了一辈子的医生,很可能都会考不及格。你设想一下其它的某一个专科,说考一个专科解剖,我相信,一般人认真复习一个晚上,及格是问题不太大的。做一个优秀的骨科医生,光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都是不容易的,还要有很深入的临床专业知识。创伤、脊柱、关节……在进入亚专业之前要把所有的专业都搞明白,急重症、疑难病、罕见病也非常多。


骨科还有一个特点,手术器械、各种设备几乎是所有专业当中最繁多、最复杂的。你要掌握这些东西,都不是容易的事,还要具备相应的精湛手术技能。我们经常说,骨科大夫就是各种匠——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甚至是车工、电工,总而言之就是手艺人。掌握技能需要慢慢磨练,一点点日积月累。骨科手术的这种独特性,对我们骨科医生的体能、技能要求极高,还包括围手术期相关的一切知识、技术、理念、并发症处理等及其更新方法,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当然了,在医学领域,各个专业都是需要持续更新、不断学习的。但骨科的内容太多,包括技术、药物、器械的发展,还有假体的发展、生物力学的发展等等太多跟我们医学又沾边又不沾边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前沿科学的变化,尤其现在又出现了数字骨科、AI即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等,不去持续学习、掌握新的东西,就会被淘汰。


骨科医生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尤其是创新的能力。刚才说的这些东西也都意味着,你要有这样的能力去观察、判断出来,然后能创新出新的技术或新的产品,才能让骨科学持续发展。


骨科医生也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有同理心。大家肯定会说,哪个专科医生不都是这样吗!是的,只要是当医生都需要这样。但是骨科病人有一些特殊性,骨科病人更注重功能的康复效果和外形的改善,故很容易不满意。阑尾炎的病人,切除了阑尾之后,你没听说过要做功能康复锻炼吧?只要切掉就切掉了,但是骨科手术,你光做完是不行的,除了要顺利愈合,骨头还长得慢,还得让患者经过医生或康复师的精心指导进行功能锻炼,能够快速康复,恢复以前的正常生活,具有很好的生活能力或运动能力。这才是对我们骨科医生巨大的考验。这些东西可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患者病情之后,深入沟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包括我们对方案和预后的一些预判、告知,一直跟病人保持很好的沟通,保持同理心,这样病人才能够很理解,医生和病人才能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甚至相互安慰。


当然,骨科的手术也好,治疗也好,都是一个“大工程”,不容易,靠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是骨科医生,任何一个医生,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团队合作,骨科这个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病人的耐心、细心、善心、责任心,都在骨科医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骨科医生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骨科医生特别累,所面临的身心上的打击是非常多的,很考验我们的心理素质是否足够强大。在各种风险到来时,我们依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个人对于骨科医生要具备基本能力、特质,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标准,即“四能”:能吃、能饿,能睡、能熬。你能吃,说明你身体好,但由于工作强度或手术安排,可能我今天一天都吃不上饭,甚至喝不了水,但是我依然不会晕台,不会坚持不了,不会头疼脑胀,我还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我的工作,所以还得能饿;医生睡眠不足是肯定的,如果还天天失眠,睡眠不好,那就有健康问题了,也不行,所以要特别能睡,有时间就会很好地抓时间哪怕两分钟都能睡着,但如果今天我要做手术,我要看病人,我要写东西,或是要完成什么重要的医学任务、研究任务等,我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睡觉,我依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够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何时候都不会有起床气,饿了也不会着急、生气,有的人就有这样的能力,不管有没有足够睡眠,他都外表看上去精神抖擞,非常能折腾,所以还得能熬。


问:作为教授,最想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什么?


答:作为教授,或是长者、前辈,对于年轻人,我最想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其实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核心,我希望我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我要教会你一些方法,比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最基本的底线,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你具备了这些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学医的人要善于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心里永远有自我提升的意识。有的医生,工作到中年40多岁时,他所具备的医学知识、经验以及手术技能,再往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和进步了,一直到退休就那样了。有的人则不一样,他天天都在提升、进步,为什么?他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善于创新,哪怕退休了都还在进步,还在成长,还在做新的东西。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学生们能有这样的自我再生能力。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有一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很容易人云亦云、跟风。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情,你都要冷静,不能盲从,要会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拿出一个有自己个性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才会对医学的发展更有帮助和贡献。


另外,要让孩子们、学生们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功不在我,但是功中有我。要跟团队密切合作、沟通,整个的工作能够井井有条、团结向前走。在学术界容易发生各种原因的不团结、瞧不起,甚至拆台,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医生要有很好的素质,怀着谦卑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希望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医生这个职业要具备非常高的责任心、使命感,要尊重患者,热爱生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医学人才。


总体来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出类拔萃的好习惯,有职业所需的强迫症,有违背常理的不出错。具体解释一下这个“违背常理的不出错”。有人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学会骑车总得摔几跤”、“学会游总得呛几口水”,而我经常说,作为医生,我们必须违背常理,我们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学会骑车就是不摔跤,学会游泳就是不呛水,哪怕不能完全做到,也至少尽量去避免。因为我们所有的失误、瑕疵造成的代价,不是我们自己的损失,而是患者的损失,我们不能让患者付出代价。所以我们要谨慎强迫自己,要违背常理的不出错,才能让患者少受罪。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用爱奉献,这是我希望学生能做到的。


问:您最敬佩的医学同行是谁?他们最令您敬佩的品质是什么?


答:在医学界有太多令人敬佩的前辈和同行,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精神、无私奉献和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尊敬,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但如果要提及一位最值得敬佩的医学同行,对我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每一位令我敬佩的同行都有不同的伟大而平凡之处,但我可以描述一些普遍的品质和成就。这些品质和成就其实就是许多杰出医学工作者所共同拥有的东西。


首先最值得尊敬的医学同行通常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不断学习新的医学成果和临床技术,以确保自己能够给患者提供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待每一个病例都像对待自己的第一个病人一样认真、细致,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这就是值得尊敬的。


另外,这些医学同行通常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职业操守,他们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这真不是唱高调,这就像我们医院的院训“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围绕的都是患者。他们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安全,努力维护和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坚守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拒绝任何形式的医疗腐败或不良行为。


我敬佩的医学同行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时刻准备为患者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甚至是生命。他们经常参加各种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援助的行动,为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


这些医学同行通常还具备创新精神和领导力。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技术、治疗方法,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不同的行业,有人做临床,有人做基础,有人默默无闻专门去做研究。他们敢于领导团队攻坚克难,培养新的医学人才。这些成就和杰出贡献,不仅仅令我们同行觉得尊重和赞誉,也为整个医学界、整个社会树立了楷模、榜样、标杆。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正值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我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也是享受这个节日的一份子。我要代表我个人向我的同行,向我尊敬的前辈、长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我也要向包括不同专业临床、非临床的,在任何一家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非常艰苦、偏远的环境默默无闻工作的所有医务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慰问,祝福他们健康、快乐、幸福。


林进教授的办公桌一角


问:您擅长音乐、书法、绘画等。在您看来,医学与艺术有何共通之处?


答:医学与艺术,尽管看似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他们之间实际上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首先是对创造性的追求。医学在各个领域,在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些创造性的思维。在面对复杂病例的时候,都要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寻找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这个过程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极为相似。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艺术家要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他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化为一个具体的作品。这个过程充满了创造性的追求。对于我来说,一台漂亮的手术正如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


医学与艺术对于人类情感的关注也是相似的。从医学角度来说,大家知道这样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学不仅是科学的实践,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医学的局限性使得大量的疾病还无法治愈,所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还要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心理支持和安慰,这样有助于提升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艺术也是一样,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世界,获得共鸣和启发。艺术专注人的内心世界,与医学人文方面的追求不谋而合,也是对心灵的疗愈。


再一点,医学与艺术都有对于细节的关注。如果医学不关注细节,我们就会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需要观察病情治疗的细节变化等,数不完的细节。对细节有敏锐把握能力的医生,一定是好的医生。艺术创作同样也要注重细节的精确处理。好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亮点,色彩、线条、构图等等都令人眼前一亮。


还有一点,就是跨领域的融合与应用。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到医学和艺术的交叉领域。包括艺术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比如通过绘画、音乐这些形式帮助患者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减轻疼痛。3D打印也在医学中得以应用。在艺术创作中,现代艺术家也常用3D打印方式创作作品。


艺术在医学教育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协和医学院有艺术院校毕业的高材生被分配来当专职的大学老师、研究生老师,进行艺术教育,让大家逐渐认识到艺术对于学生未来的行医之路有多么重要,提升我们对美的感知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总体说来,医学和艺术共同的追求都是真善美的境界。更具体说来,有艺术审美、艺术爱好,甚至掌握艺术能力,对于外科医生的眼、耳、手、脑尤为有益。你要看得又准又细,要听得见各种信息、声音,你的手要灵巧,你会画画、写字、做艺术品,手能不巧吗?奇思妙想对于手术中的创造性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


问:您是如何开始接触音乐的?有过哪些难忘的音乐经历?


答:很多人最初接触音乐可能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吧。比如小时候家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或者父母、长辈哼唱的一些歌谣,都可能是孩子们接触音乐的起点。对于我这个出生于60年代初的人而言,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经历和故事。在我印象中,我喜欢上的第一个旋律,可能大家想不到,是《少年先锋队队歌》。那个时候还是“文革”前,我还没上学,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觉得太美了,到现在我都非常喜欢其中的经典旋律“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后来,到了“样板戏”年代,我就学习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乐器——京胡。


我还自学过好多种乐器,其中京胡是童子功。在那个很困难的年代,家里花了两块钱给我在菜市场地摊上买了一把京二胡,花了全家几乎一个月的生活费。后来又花了几分钱买了很便宜的箫、口琴之类。我记忆中一直保存着一个场景:父亲在休息日的时候,边做饭,边唱着美声、哼着样板戏、画着油画,这也许就是我潜移默化受到的艺术熏陶吧。还记得,那时我常常指着外面的“大字报”或标语、口号好奇地问爸爸:“那是什么字体?用什么笔写?怎么写?”


90年代初,林进教授

在协和大外科新春团拜会上

(壹号礼堂前厅)


在我快上中学的时候,已经70年代了,我住的城市的广播电台在中午时段有一个大概半小时的节目,竟然播放交响乐,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每天中午都用那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来听。这些音乐启蒙都令我记忆犹新。那个年代,我们没有现在的孩子这样好的条件,都是凭着兴趣自学很多东西,靠临摹、摸索和想象。随着成长,我又学习了小提琴、小号、圆号,因为大学乐队演出,管乐的学长毕业了没人来接,我得临时做替补。后来我发现吉它方便弹唱,又爱上了吉他……


在学习乐器的同时,我又自学了和声、合唱,学着指挥,中学时代就指挥《长征组歌》了。音乐之外也喜欢绘画、写书法。工作之后,我无数次地在我们老协和著名的东单三条礼堂(现在叫“壹号礼堂”)或其它剧场指挥合唱演出或比赛。在协和百年院庆时,我与郎景和院士共同创作了庆祝北京协和医院百年华诞活动纪念主题歌《世纪之爱》。



2021年8月,林进教授(中间蓝衣)

与协和医大“雨燕合唱团”部分学生(和声组)

在歌曲《世纪之爱》录音现场


在职业生涯中,我还很幸运地参与策划成立了协和的“协墨丹青”书画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还有协和艺术团,我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工作,也参加过好多大大小小的展览和比赛,获得了不少值得记忆的奖项。


2020年新春答谢会,林进教授

给协和病历内涵质控老专家们

写“福”送“福”


在一次医院的团拜会上,我跟大外科的同道们一起表演了一个音乐舞蹈的综合节目。我拉了一首著名的京胡独奏《夜深沉》。很久没有练琴,我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捡回来一些当年拉琴的手感,再结合谱子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找到了感觉。我非常开心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展现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


问:在工作和生活中,音乐带给您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答:在工作和生活中,音乐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是很丰富的,甚至是深远的。在工作中,音乐能很好地提升效率和专注力。在常规手术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一般都会放一些好听的背景音乐,我认为它可以优化手术室的气氛,减轻术者的疲劳。骨科手术室经常是叮叮咣咣的器械声,有的外科大夫脾气还不太好,容易引起整个手术室的气氛紧张,有音乐进行一个磨合、协调,就好像洗衣服加入了柔顺剂,大家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对音乐有所研究、鉴赏,听爵士乐或一些古典音乐,还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以及发散思维。在手术台上,有时遇到困难是不能着急的,需要一个很稳定的心态,还有很发散的思维,用奇思妙想去解决当时突发的困难,这很有意思。


还有一点,我觉得音乐可以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团队凝聚力。你看我们有团歌、队歌、军歌、院歌,为什么呀?因为在集体中,如果有大家共同欣赏的音乐、歌曲或什么东西,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可以让团队振奋精神,保持彼此的团结和默契。


音乐无国界。音乐对我们的意义之一,是文化的交流。尤其在国际化的环境中,语言交流有时候可能不很顺畅,我们通过音乐等各种方式交流,就会增进彼此对文化历史的互相尊重,促进交流合作。我在几十年前作为随队医生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科学考察,那里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科学考察站,很多南美人讲西班牙语,跟我们的语言交流并不是那么通畅。可是他们有乐队,我们也有爱好,于是我们经常在一起进行音乐方面的交流,通过相处,越来越了解,成为了朋友。



音乐除了给工作很多助力,从生活角度来说,音乐对我们的意义、启发、思考,更是重要的。音乐可以表达情感和共鸣。大家会发现,好多人会在微信里分享音乐,发布某个自己喜欢的作品的链接。因为音乐是一个情感的载体,它能够表达出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当一个人分享出一个音乐作品给大家欣赏时,他是需要大家的共情的。人与人通过音乐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交流,让彼此之间更加理解、支持。听音乐还可以放松、减压。当你度过了劳累的一天,自己安安静静听听音乐,那是一个多么放松的状态。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能够让自己得到所谓的片刻的宁静或是内心的自由。


另外,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审美的素养是有提升作用的。你要经常去听听不同的东西,听你喜欢的,甚至那些你最开始不能接受的,经过探索、了解以后也许会逐渐喜欢上。这其实都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的提升过程,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音乐能体现出很多深在的东西,我称之为音乐的内涵,其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情感的表达、给人的启示。我很关注很多歌的歌词,有的歌词简直写到人们心里去了。很多音乐作品体现出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生命、爱情、自由的理解、渴望、感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音乐都是陪伴着我们的最忠实的一伙伴。




问:如果不做医生,您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答:如果不做医生,做其它职业的话,让我排个序,那可能是天文学、建筑学、艺术。有趣的是,对于前两个职业,我至今依然具有浓厚兴趣,非常喜欢去欣赏相关的东西,但是从技术或者知识角度来说,我几乎是一窍不通的。然而我与艺术却一直是难解难分的。最终我当了医生,回头看看那些没能从事的职业,与我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牵强啊。


我从小就觉得宇宙特别神奇,越想不明白就越想知道。而天文学是一门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对我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和魅力。结果后来我当了医生,才发现其实生命和医学同样是无限的深奥、妙不可言,永远都有无数的未解之谜。没有做天文学家,做一个医学家也是很有意思、很有挑战的。


而我喜爱建筑学也有原因。我很小的时候自学钢笔画,看到我父亲的一本特别残破的绘画书,其中一幅钢笔画作品《佛罗伦萨风景》,意大利风景名画,到现在都在我脑海里。我当时临摹了这张钢笔画,建筑之美那时就扎根在我幼小的心里了,后来看了更多建筑相关的东西,又和我的绘画爱好相关,我就在心里种上草了,我想,做个建筑师太有意思了。后来做了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又何尝不是人体的建筑师呢?同样需要高度的专注、细致的审美和创造力,更需要对人类和大自然的爱。这种共通性能够让我在任何一个全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作为医生有着想成为艺术家的渴望,可能源于对表达和创造的需求,追求美的本能,以及跨界的灵感碰撞,还有心灵的疗愈、安慰等等。虽然没做成真正的专业艺术家,但是艺术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我在享受医生职业的同时也享受着艺术带给我的滋养,保持着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林旖林旎与林进教授

(2023年8月6日 北京音乐厅)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