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以患者为中心,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时间:2025-04-22 16:19:30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235242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尹晗)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如何提升重大疾病治疗效果、优化老年健康服务、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等成为关键议题。

《医师报》聚焦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邀请多位医疗管理、临床与药学专家,围绕重大疾病防治、老年健康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院发展、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为医疗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中西结合,提高重大疾病治疗效果

医师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占居民总死亡率的70%以上。如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中医药又能发挥哪些作用?

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郑文庆副院长: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有共同病因,因此,在一级预防上,应倡导民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发病几率。二级预防上,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应加强“三高共管”,让血压、血糖、血脂达标,同时教育民众识别早期非典型症状,避免严重心血管事件。对于恶性肿瘤,则要充分认识疾病早期的异常表现,高度重视诱发因素的控制和癌前病变管理,同时加强对有家族史或易患因素人群的随访。三级预防上,中西医结合对疾病防治意义重大,医院通过中西联动,一方面外派西医医生“西学中”,另一方面引入中医优质学科,实行床位共管、优势互补,让患者痛苦最小化、获益最大化。

 

推动“医养防治康”融合,优化老年共病健康服务体系

医师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在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方面,您有哪些探索与实践?

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郑文庆副院长:医院自2018年搬入新的大型医疗单体建筑后,充分利用腾空的病房建立康养中心,专门接收慢病、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共患疾病患者。在康养中心,患者无病时可享受优质养老服务,并有医护定期查访,对其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降低并发症风险。

今年,医院还创建“一床转化”模式,康养床位可在患者发病时立即转化为医疗床位,患者无需离开房间即可接受规范化治疗,既能在第一时间应对疾病变化,也节省了患者跑腿、等待时间,成效显著。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推动资源融合 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为题,刊发了医院聚力打造医养结合新样板经验做法。

 

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医师报:“以患者为中心”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医师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操作、每一句沟通,都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与就医体验。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融入日常工作,持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让每一位患者收获优质、温暖、高效的医疗关怀?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廖敏科长:医院深入贯彻落实绵阳市卫生健康委2024年出台的《绵阳市“三快、四优、五好”全流程优化患者就医服务体验行动方案》。其中,“三快”是指就诊快、检查快、入院快;“四优”是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信用就医”优、“一次挂号管三天”优、“智慧服务”优;“五好”是指门急诊设置好、咨询服务好、预就诊服务好、诊疗服务好、随访服务好。通过在全院各科室、各部门开展“三快、四优、五好”活动,全流程优化患者就医服务体验,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体验更舒适、医患更和谐的医疗服务模式。

天津武清仁和医院聂宏旺副院长:以患者为中心,不仅是医疗服务的理念,更是将需求转化为系统行为的实践准则。医院从理念重塑、流程优化、技术赋能和人文关怀4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方案。理念重塑方面,要从“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注重人文关怀。医院建立患者需求图谱,用数字影像工具自动采集痛苦程度、心理状态等12项核心指标,同时改革医学教育培训,将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流程优化方面,构建信息服务体系,部署AI智能预检分诊终端,设置数字助医岗位。技术赋能方面,医院部署基层版“中医大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建设“云上仲景学院”远程带教平台,开发健康管理APP等。通过以上举措,医院将对患者的关怀切实融入医疗服务各环节。

黑龙江省铁力市中医院刘长龙副院长:基层中医院对医师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可通过增加触诊、舌诊等让患者感受到认真负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传播医学知识。同时,医院也在加强全员医患沟通培训的同时进行硬件与服务整改,一方面合理安排医生接诊人数,保障沟通时间;另一方面,新院址优化了区域布局,并对特殊人群提供免排号优先诊治服务;此外,药房还提供中药代煎和送药上门服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宁夏康元泽润医院药剂科马大娟主任: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很重要。医院一方面简化挂号流程,做好导诊,减少长时间排队影响就医体验;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与技术交流,鼓励医护研读更高学位。此外,医院还注重为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其不同需求。具体在药事服务方面,药剂科除提供专业用药指导外,也努力满足患者对药品的不同需求,同时还提供免费代煎药、送药上门等服务。

 

提升基层“软实力”,助力医院“强发展”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应如何提升基层“软实力”,助力医院“强发展”?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廖敏科长: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迎来全面升级改造,不仅引进大批先进设备,也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此外,医院还与多家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依靠专家下沉提升基层水平,也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近年来,医院大力推广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并组织家庭医生定期下乡、进村、入户,开展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黑龙江省铁力市中医院刘长龙副院长:基层医院人才断层问题突出,我院中医、皮肤等多科室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困难。为此,医院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校招,并通过提供学费、住房、编制等保障措施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由各科主任发挥传帮带作用;此外,还选派人员到三甲医院学习,引进中医适宜技术,试图发挥中医优廉有效的特色优势,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药事服务能力

医师报:如何加强基层药师队伍建设,促进合理用药?又该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四川省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松垭人民医院药剂科陈首明主任:基层药师队伍建设和用药管理应“接地气”,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升药师专业技能,当前培训多聚焦三甲医院,相比之下,基层药师更需慢病用药相关培训,同时也建议将培训成绩与职称评定挂钩,进行正激励;二是规范合理用药,对于基层抗生素滥用、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超范围使用、慢病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可采用警示海报、漫画和宣教等“土办法”,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用药知识,同时建立“用药黑名单”,对重点药物进行监控;三是转变药师角色,使药师从“发药机”转变为健康管理专家,与临床医师配合,走向临床、走向患者,开展科普宣传,甚至帮助患者整理家庭药箱、清点过期药物。

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药师可通过相关软件前置审方、查询用药配伍禁忌、识别处方并标注问题。但信息化也应注重“实用”原则,避免徒增工作量和学习成本却无成效。因此,在不断学习、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应注意:基层药师的价值在于用最简单易行的方式服务百姓。

 

完善中医药行业监管体系,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医师报:在“中医热”大背景下,面对社会办医、医师多点执业、互联网诊疗等新业态新模式,现有的监管机制是否足够灵活和高效?此外,现行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鼓励创新?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中医医院周建超副院长:当下中医热度高涨,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社会办医、医师多点执业、互联网诊疗蓬勃发展,但中医服务监管机制相对滞后,传统线下监管难以适应新兴互联网诊疗浪潮,在灵活性、全面性等方面亟待提升。此外,医师多点执业、网上问诊的监管机制也亟待完善。有必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如利用大数据和AI收集海量医疗数据,以发现常规检查难以察觉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现行科研人才评价标准过于侧重论文和项目量化指标,却忽视科研成果转化价值与应用场景。对于基层医院而言,科研成果能提升诊疗效果、让百姓受益才是关键。因此,可从临床疗效维度、产业转化维度、推广维度综合考量,构建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事实上,中医在科研转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对中医院内制剂、经典名方等有优惠政策,利于基层医院尝试。

 

结语

中医西医中西医,医医共济;医事药事康养事,事事关心。访谈中,从三甲院长到基层主任,专家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医院管理与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无论是中西结合治疗重大疾病,还是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无论是提升基层医疗“软实力”,还是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每个建议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期待这些观点能为医疗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守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