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时间:2025-04-29 07:13:51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张玉辉 阅读: 18687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尹晗 张玉辉)“医院不仅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更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书记周月红“乐阅读・共话医院文化”读书会活动上说。

周月红介绍,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中国”。可以说,阅读已从个人志趣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会上,医院正式启动“书香医院”建设项目,希望以此让阅读成为每位员工生活的一部分,让书籍成为医院文化的底色。

DSC01232.JPG本次活动由中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委员会联合《医师报》社、中国共产党吉林卓信医学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党支部共同举办,这也是《医师报》第三次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联合举办读书会。圆桌讨论环节,《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清华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谢维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克霞,围绕“以阅读赋能医院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荐读


领略“现代医学之父”的“生活之道”

DSC01280.JPG

医学史上,有两位“医学之父”影响深远,一位是希波克拉底,一位是“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爵士——后者虽生活在 19 世纪,但他“活在当下”“沉着冷静”等思想在当下仍具现实意义。

《生活之道》译者马向涛分享道:1913年4月20日晚,奥斯勒爵士在耶鲁大学德怀特会堂的演讲中强调“活在当下”,并引用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话:“我们的要务不是辨明朦胧的远方,而是专注清晰的眼前。”——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医学,在人际关系、成功学、投资等方面均得到印证。此外,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沉着冷静至关重要。外科大夫常面临各种急难险重的情况,需沉着应对。

“3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实习大夫的时候,每当有患者离世,我都会躺一躺他们曾躺过的病床,试着以患者的视角思考。”马向涛说,如今,医学发展迅速,但人文精神永远不可或缺。人文涵盖文学、史学哲学与艺术,也包括人类情感的交流,它无法用科学量化,却是人际交往中温暖彼此的关键。

“正如奥斯勒爵士崇拜的老师——英国医生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所说:生命好似一束纯净的火焰,而它就源自心中隐形的太阳。”马向涛说,愿这束火焰带来温暖,温暖我们身边的人,也温暖我们自己。让我们在医学道路上怀揣人文之心,不断前行。


践行“清华的风格” 成为真正“清华人”

DSC01503.JPG

“我与叶富贵、李珍两位老师共同撰写的《清华的风格》,源于在清华工作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清华大学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和世界一流大学,这让我不禁思索:清华成功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谢维和分享道:学者徐葆耕指出,清华精神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耻不如人”的知耻而后勇——这种源于清华大学建校背景所带来的屈辱感,它激发了一代代清华师生办学与学习的强大动力;第二大特点是“讲科学”,清华大学早在1925年便创办国学院,虽只办了4年,但其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在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即将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考古发现的材料结合,体现文理渗透的特色;第三个特点是“重视实干”,所谓行胜于言,不仅是多做事少说话,更是强调与重视实践的成果与贡献,当年马约翰先生带领清华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故事与成绩,为“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文化与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清华还特别讲规矩、重制度,教学考试严格。用清华校友任彦申的话,清华严谨求实,想法虽少但办法多,且注重团结一心,这些都是清华独特的魅力。谢维和说:“撰写《清华的风格》的过程,也是我深入认识清华的过程。清华的风格体现在格局、格式、格调和格言中,而唯有通过实践去践行清华的传统文化精神,才能真正理解清华、成为清华人。”


圆桌讨论


以阅读赋能医院发展

DSC01589.JPG

张艳萍:清华大学通过学术自由与责任担当并重的制度设计,塑造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这对于医院有哪些启示?在推进“文化领导力”建设方面,清华长庚医院有哪些具体行动?例如,如何将“书香”融入日常诊疗流程?

谢维和:“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是清华大学的办学风格,也希望清华长庚医院能将书香和医师的职业精神有机结合。

王克霞:清华长庚医院在党委领导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 “人本、济世、厚德、至善” 为价值观。医院党委自2020年就推出“乐阅读·共话医院文化”品牌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员工阅读习惯,还能让大家集中讨论文化价值观,有力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2024年,在清华长庚建院10周年之际,院领导班子对医院的价值体系进行了重新的回顾和梳理,明确医院的目标、使命、价值、院训及发展战略,向内外传递文化内涵。我们不仅将“三精医疗”理念与实践凝结成书,也在建院10周年之际开展系列访谈,对40多位筹建者、科主任等进行文字和视频记录,留存建设初衷等珍贵内容。这些工作都是医院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相信医院定能成为百年名院,未来还将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工作。

张艳萍:清华大学通过“大先生”的理念打破了学科壁垒,那么,在阅读上,应如何整合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资源,构建人文医疗的生态?又该如何使“大医生”“大先生”共同投身医院建设?

谢维和:读书对提升医务人员素养意义重大。一项调查将阅读书目分为“只读经典名著”“只读通俗读物”及“两者皆读”三类,结果发现,选择“两者兼读”的人大多数具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可见,阅读不同类型书籍,能实现知识碰撞,激发对人性、工作和世界的思考。清华长庚医院通过“乐阅读”活动,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有助于医疗工作者提升素养,理解患者,成为患者的朋友。

王克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医学专家,根本在于其“建设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初心与追求。医院自开业前便开展“全院性演讲”活动,每周邀请国内外不同行业人士登上讲台,为医务人员带来多元的知识与启发。

此外,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因清华大学医学教育而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医师科学家”。这一定位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在清华长庚医院的土壤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医生”“大先生”扎根、深耕,共同铸就医院的长远发展。


张艳萍:清华所倡导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当下医患关系不睦、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医疗实现“大健康”理念?

谢维和:“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清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优质体育环境,重视体育与健康。这也与清华大学校训中的“自强不息”一脉相承。

在医疗领域,优质的医疗当然需要依靠外部的干预,同时也更需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意志。一所被社会认可的医院,要注重唤起患者对生命的信心,激发其自我疗愈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构建积极医患关系,赢得社会的尊重。

王克霞:清华长庚医院的愿景是“服务健康中国,增进人类福祉”,其核心在于始终将“健康”置于“医疗”之前。十年耕耘,医院通过构建“顶天 立地 惠民”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创新医院内部服务模式,使这一愿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肩负起“预防-治疗-康复”的全链条责任。


现场提问

现场观众:在繁忙临床工作之余,如何去更好地阅读更多的书籍?又该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马向涛:读书是一个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还是一名小大夫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扎在专业书籍与文献中,几乎没有看过课外书。但忽然有一天,我意识到,临床上,我治的不仅是病,而是患病的人;生活中,我面对的也不仅是一系列亟待完成的KPI,而是广阔的世界。因此,要通过更广泛的阅读走出“白色巨塔”,心胸才会更宽广。

至于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认为不要简单地给学生们灌输医学人文的概念、定义,而应让他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人文,这就是叙事。

现场观众: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4岁生日,作为附属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只有11年历史。请问,这位114岁的“老人”最该传承给11岁“孩子”的风格是什么?

谢维和:是“爱国奉献 追求卓越”的精神。清华大学最重要、也是最应传承的精神,就是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

DSC01252.JPG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