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健康帮扶防返贫 六项措施强保障——甘肃省织密织牢防返贫健康“防护网”

时间:2025-05-22 15:04:37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作者:宣传处 阅读: 38712

       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守牢因病返贫底线六项措施的通知》,通过落实“监测预警+健康管理+救治保障+服务质量+健康乡村+健康素养”六项举措,织密织牢防返贫健康“防护网”,全力满足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健康需求,消除因病返贫风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健康保障。

       筑牢“预警线”,加强健康帮扶动态监测。用好“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管理系统”,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全面排查,加强重点人群大病及慢性病管理,规范做好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加强与农业农村、民政、医保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换重点人群信息和大病、慢性病患者管理数据,共同做好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监测和帮扶工作。

       织密“保障网”,细化实化健康管理服务。深入开展慢性病防治行动,扎实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胃癌等12种慢性疾病排查起底工作,聚焦慢性病防治关键环节,通过早筛早诊早治,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组建7个省级专家组,加强培训指导及质量核查,市县两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务人员组建707个工作团队,做好12种慢性病全程管理。根据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健康风险,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病情稳定的患者,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定期开展随访管理和健康指导;对病情不稳定、并发症较多或存在其他健康风险的患者,增加随访频次,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兜好“大病底”,扎实做好重大疾病救治。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人群大病患者,按照“定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实施集中救治。积极推进“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实施,对农村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行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合规救助,对符合救治条件的患者,规范治疗后,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实施补贴医疗费用政策,已累计有1917人享受医疗费用补贴政策。持续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便民措施。加强与医保、民政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落实好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健全“服务队”,提升疾病早防早治水平。通过定向培养、招聘引进、岗位培训、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逐年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补充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队伍建设,现本科订单定向招生名额已达到每年1100名。截至目前,本科定向医学生已累计招录11186名;专科定向医学生已累计招录3000名。2024年,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将1288名村医率先纳入编制保障。建立“线上全员普训+线下骨干强训”培训机制。全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落实“乡聘村用”,村卫生室全部作为医保定点结算机构。为在岗村医购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乡镇卫生院和村医个人按比例(16:8)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乡镇卫生院缴纳部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组建“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1名公卫人员+乡村医生”签约团队,优先为监测对象提供“医防融合”服务,按规定提供免费体检、慢性病用药配送和远程问诊等服务。大力推广“智慧签约”应用,实现线上续约、健康咨询和检查报告查询功能,提升服务便捷性。

       筑起“健康堤”,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健康入万策行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联动、全民行动”机制,健全评估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在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把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大气和水污染、农药残留、职业危害、意外伤害、烟草、酗酒、慢性病、心理问题等影响健康因素作为重点内容统筹评估,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聚焦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纵深推进健康从娃娃抓起、万人减残降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职业病源头预防、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健康体重管理、健康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倡导健康理念,形成全社会推动全民健康的强大合力,全方位、多层次筑牢“健康堤坝”。

       培养“明白人”,持续增强居民健康素养。围绕新“健康素养66条”,开展健康科普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镇、家庭“六进”活动,聚焦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简称“三减三健”)、健康孕育等重点主题,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引导重点人群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入人心,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