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从中成药剂型到术后恢复:“风咳”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创新之路

时间:2025-07-01 17:21:49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127

说着说着话就咳嗽,嗓子一痒就停不下来”,这种困扰许多人的咳嗽症状,在两千年前的《诸病源候论》中被称为“风咳”。“风咳”理论体系就是从这一古典医籍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呼吸病学临床实践,创新性发展总结出来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冯淬灵在横跨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的职业经历中,深入传承和发展了“风咳”理论,积极推动以苏黄止咳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在胸外科术后咳嗽等新领域展现独特价值,成为中西医协同诊疗的典范。

从古籍到临床:“风咳”理论的现代诠释

风咳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诸病源候论》,其中描述的风咳典型表现为“语未竟则咳”,即说话时容易咳嗽,嗓子痒影响表达。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在临床中发现,许多咳嗽患者具有干咳无痰、嗓子痒,遇冷空气、异味刺激就咳嗽的特点,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症状高度吻合。

通过系统研究,“风咳”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提出“风盛挛急”的核心病机,为干咳诊疗提供了全新理念。

具体而言,外风属于肺,内风生于肝。在风咳初期,主要指外风导致的咳嗽,有一分咽痒则有一分咳,咽痒咳嗽基本上是外感咳嗽的代名词。而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多由外邪引起,外邪不仅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还包括过敏原或病毒等。

冯淬灵特别强调“风咳”理论临床价值:“很多患者干咳无痰,西医检查未见异常,但通过'祛风解痉'的中医治法常能取得效果。”

作为晁恩祥教授的弟子,冯淬灵在继承老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风咳理论推广应用到术后咳嗽领域。“胸外科胸腔镜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顽固性咳嗽,主要是由于气管插管导致气道敏感性增高和对咳嗽反射神经的创伤。这些患者的咳嗽表现为咽痒、干咳无痰,与风咳表现一致。” 冯淬灵表示,使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术后咳嗽效果显著,动物实验也发现其对导致咳嗽的核心蛋白有抑制作用。这一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风咳理论的内涵,也对中医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承与创新:中成药的剂型优势与推广

相较于中药汤剂,以苏黄止咳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在西医主导的综合医院中更容易被接受。冯淬灵指出,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院,“方便”是患者的第一选择。胶囊剂、颗粒剂比较方便,不用熬制,是他们更愿意选择的药物剂型。在综合医院中,西医医生作为中成药处方的主体力量,虽普遍缺乏汤药辨证开具能力,但通过精准把握中成药的药性特点,仍能实现提升临床疗效的治疗目标。

冯淬灵介绍:“给西医医生讲解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很困难,因此在西医主导的综合医院,苏黄止咳胶囊的‘说明书语言’特别重要,直接标明了症状,比如咽痒咳嗽、遇冷空气、异味刺激诱发的咳嗽等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或感染后咳嗽,让西医医生和患者都能精准对号入座。”

“在胸外科,很多患者在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冯淬灵表示,胸外科术后咳嗽和胸痛是常见问题,西医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使用镇咳药效果也不理想。而苏黄止咳胶囊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逐渐形成了临床路径。这不仅体现了中成药的剂型优势,也为中西医协同治疗提供了实际效益。


中西医协同:1+1>2的呼吸病诊疗新范式

在横跨中医院与综合医院的执业经历中,冯淬灵深刻体会到中西医的互补价值。她表示,呼吸科的患者病情往往来得急且较重,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支撑,很多危重急症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现代中医医生需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疗方案和学术进展,这样才能与西医进行平等对话,知道哪些环节需要中医药来解决。

以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例,70%的轻症患者能够通过苏黄止咳胶囊控制病情。但如果患者咳嗽仍然很厉害,就需要进行气道激发实验等检查,如果确诊为气道高敏感状态,可以使用吸入剂,如糖皮质激素吸入剂等药物。冯淬灵表示,“不少患者及大众对激素谈激素色变,认为其副作用大而内心抗拒,实则大可不必。如果患者想减量激素,更快地控制病情,就可以中西医结合,在用西药的同时加上中医的辨证论治,这样患者会缩短康复时间,更快地减量。”

“作为医生必须清楚现代医学进展,能精准用药控制病情,避免患者走弯路,同时针对患者心理障碍做好沟通疏通,这是重要职责。”冯淬灵强调。

冯淬灵又以肺结节为例,“如果通过看片子判断病人是恶性的,就建议做手术,术后吃中药就非常重要。术后的咳嗽、胸痛、气短以及机体的变化和内环境的改变,是西医目前没有办法解决的,但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特色。”

冯淬灵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总结了她希望向全球同行传递的中西医结合呼吸病诊疗理念: “中医有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现代医学有现代医学的优势,我们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协同创新,中西医结合,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冯淬灵表示,现在的西医也开始学习中医,使用中药,这是现代医学的进步。但中成药也需要辨证论治,西医必须学中医,医学院校也应该加强对中医课程的教学,让更多的医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