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从“ 救命 ”到“ 促康复 ”——探访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的生死守护

时间:2025-07-03 14:01:56来源:医师报作者:徐庆 汪帆 梁婷 阅读: 181

       重症医学科,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是ICU,这里是医院中“生死一线”体验最为深刻的地方。踏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防护门,整洁有序的病房映入眼帘,患者床边各类精密的监测设备持续运转,屏幕上跳动着生命的数据。

       “我们的救治与护理工作,是24小时不间断、365天全年无休的坚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雷贤英介绍道。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深耕重症医学领域28载,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07523ad0f03a8ec04ea163e3a1497a57.png

       从最初的几张病床,到如今两个院区共63张编制床位;从单一的危重症救治,到如今涵盖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体外生命支持以及重症康复等七大亚专业的综合体系;从区域医疗的参与者,到引领云贵川渝结合部区域重症医学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支团队以实力和担当,书写了重症医学发展的新篇章。

技术突破

从“跟跑”到“领跑”,填补区域技术空白

       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拥有两个院区,开放床位63张,年收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超3300人次,承担了云贵川渝结合部区域疑难重症救治、教学培训、科研创新的核心任务。目前,团队中医护人员共135人(医生35名,护理96名),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10人,硕士29人。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重症医学科作为守护生命的关键阵地,始终致力于探索新技术,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雷贤英表示。近三年来,重症医学科开展了12项新技术,如“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指导撤机”“AI辅助肺灌注评估”等,并获得20余项专利。

2d9354167c63a199526f0ee78f7738eb.png

       2023年初夏的一天,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接到紧急求助:一名17岁的少年因重症哮喘导致呼吸衰竭,当地医院已无力救治。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迅速集结,携带设备驱车四十公里紧急驰援。在患者心跳骤停的危急关头,团队迅速建立ECMO通路,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替代肺功能,使其转危为安。次日,患者被转运至西南医大附院ICU继续救治,病情逐步稳定,并于一周后康复出院。

       ECMO被视为守护生命的“终极救命武器”,是重症医学目前最复杂、最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目前,科室已建成了一支成熟的ECMO团队,已成功应用该技术为数十位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命”时间,标志着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在救治危重患者的水平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针对不同的重症患者,重症医学科建立了7大亚专业组,包括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体外生命支持、神经重症、重症感染、重症呼吸、重症营养以及重症康复,可开展ECMO、杂合式血液净化、可视化鼻肠管置管等核心技术,填补了区域内多项技术空白。

多学科协作

打破学科壁垒,MDT救治模式创造生命奇迹

       重症医学绝非“单打独斗”。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年均开展MDT会诊超400例,与外科(心脏、妇科、产科)、感染、药学、营养等科室深度合作,建立了标准化术后重症管理流程,形成了“救治—监护—康复”一体化模式。

       今年2月,16岁患者小龙(化名)因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导致大咯血、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转入西南医大附院。重症医学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联合介入医学部、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专家团队展开救治。

       患者病情复杂,曾于3年前接受ECMO辅助介入治疗。此次MDT团队制定了“三步走”方案:先通过支气管镜清理气道,再行介入栓塞止血,最终由胸外科完成胸腔镜下右肺中下叶切除术,彻底解决畸形血管问题。经过20天的精心治疗,小龙康复出院。

       小龙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重症医学科牵头的MDT医疗团队在疑难危重症救治中的优势。通过多学科协同作战,实现了精准诊断、分期治疗和手术根治,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最佳诊疗方案。

       小龙的案例并非个例。统计显示,2023年新冠重症救治中,重症医学科MDT团队深入各科筛查200余例高危患者,早期干预使呼吸衰竭缓解率达90%;近三年来,其联合产科抢救重症产妇超200例。

区域联动

牵头共建专科联盟,提升区域重症救治水平

       作为引领区域重症医学发展的核心力量,科室的发展并未局限于自身,而是着眼于提升区域重症医疗救治水平。

       雷贤英介绍,科室牵头周边32家医院组建成立了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承接区域内重症转诊接诊任务,年均会诊疑难病例200余例,救治成功率在区域内名列前茅。

       今年5月,重症医学科与联盟单位荣县人民医院协作,成功救治了104岁高龄胃穿孔合并脓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的患者,创下医学奇迹。患者张爷爷术后病情恶化,重症医学科团队通过动态抗感染、精准监测(如重症超声评估)和高级生命支持(优化CRRT治疗),历经9天抢救使其转危为安。

       此外,科室还通过“手把手”教学,利用学术会议、病例讨论、专题培训等方式,近三年培训基层医护2000余人次,开展ECMO、重症超声、ARDS的规范化诊疗、重症感染与抗生素合理应用等专项培训;依托泸州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和邀请专家团队深入基层进行质控督导和现场指导20余次,带动区域重症技术发展。

290aeafaf2784c90bdedb88fa563c429.png

       同时,科室还建立了线上学习平台,提供重症医学相关的课程资源;接收区域内基层医院重症医生进修学习,让基层医生在实际的临床环境中积累经验,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重症康复

从“活下来”到“好好活”,重塑重症患者生命质量

        “重症患者不仅要救命,更要关注长期生存质量。”雷贤英强调。基于此,重症医学科围绕“早期预警-重症救治-早期康复”的理念,以重症患者从“活下来”到“好好活”为目标,建立了重症康复亚专业组,为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全方位的康复方案。

       不同于传统认知中“躺着等恢复”的重症护理,团队为每位患者定制康复方案:从精细的气道廓清到科学的体位管理,从温柔的被动肢体活动到精准的呼吸训练。

       一位重度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让团队至今记忆犹新:从翻身都要依靠四名医护人员协助,到颤颤巍巍在床旁坐起,最后独自扶着辅助行走装置……这背后,是护理小组用200多次康复训练,将他拉回生活自主的轨迹。

       这样的故事,在ICU不断上演。近三年来,已累计让超过2000名患者在这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呼吸、肢体的知觉,重拾生活信心。

       为了打造有温度的ICU,重症医学科还启动了“重症患者随访计划”。“我们组建了2个ICU出院患者随访沟通群,已纳入500多名患者,回复患者超百条救助信息。”雷贤英介绍,科室通过构建随访工作团队及制度,为出院患者建立随访沟通群,并开发随访数据库,实现持续追踪患者健康信息。

未来发展蓝图

       谈及未来发展蓝图,雷贤英描绘了科室的三大方向:在智慧医疗方面,将着力打造智慧ICU平台,通过完善患者随访数据库,构建覆盖院中、院后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在科研创新方面,重点推进“重症镇痛镇静优化策略”“重症患者康复指导”等临床研究项目;在专科建设方面,将持续深耕重症康复、ECMO等优势亚专业,同时积极探索AI辅助诊疗等前沿技术应用,如EIT肺灌注评估等创新诊疗手段。

      “ 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守住生命的最后防线,更要照亮患者的康复之路。”雷贤英强调,团队将持续强化学科引领作用,推动重症医学实现从“救命”到“促康复”的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群众提供既有技术精度又有人文温度的高质量重症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