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RM2025‖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血管论坛在沪举行,顶尖专家共话肺血管诊治新突破!
6月27日~29日,第九届上海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顺利开幕。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肺血管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圣青教授担任肺血管病论坛主席,携手全国肺血管病领域权威专家,共探“数智引领”下的肺血管诊治新进展。
肺血管病论坛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 “呼吸系统肺血管病诊治挑战重重,亟需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突破。本次会议汇聚海内外顶尖专家,旨在通过深度交流,推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她强调,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盛会,更是促进“临床与科研双轮驱动”的关键平台。
6月27日肺血管病论坛-会前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章锐锋教授担任主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张刚成教授聚焦《肺动脉血栓抽吸装置与临床实践》。系统对比国内外血栓抽吸装置证据,分析各自利弊。结合中南医院自身在肺栓塞清除方面的临床经验,强调其在快速开通血管、显著改善急性肺栓塞预后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陶新曹教授系统分析《肺动脉闭塞病变的术前评估与介入策略》。强调了多模态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探讨基于病变性质、部位制定个体化介入治疗方案的宝贵经验。
第二部分,上海市肺科医院刘锦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丁永杰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岽教授分享最新《肺动脉高压遗传危险因素及外显率研究》,深入探索肺动脉高压遗传学机制,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提供基因层面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郭伟教授介绍《运动右心导管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运动右心导管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不明原因胸闷等方面,提供额外的心肺血流动力学变化,早期发现运动性肺动脉高压,为精准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效果、预后评估提供了关键利器。
第三部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华晶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马国峰教授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文亮教授分享《肺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思路与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如CTPA、肺灌注显像)及血液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的重要性,以避免误诊误治,为后续精准干预提供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代兵教授结合三例肺动脉内充盈缺损案例,分享《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临床探讨》。临床实践中,注意肺动脉血栓栓塞外,需与肺动脉肉瘤、癌栓、肺肿瘤血栓性微血管病等疾病鉴别。
上海市肺科医院李慧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成伟教授以及与会专家就肺血管介入治疗难点展开深度探讨,将学术热潮推向高峰!
李圣青教授总结中强调从血栓抽吸装置革新到遗传机制突破,从影像评估精进到鉴别诊断优化——国内肺血管介入诊疗正驶入数智化发展快车道。
6月28日 肺血管病论坛-正会
第一部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和上海肺科医院刘锦铭教授主持。
中日友好医院 翟振国教授在《如何界定和实施院内VTE的规范预防》中强调, 强调院内VTE规范预防的核心质控指标(风险评估率、恰当预防实施率、VTE事件发生率),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有效干预和动态调整推动落实。
北京协和医院 施举红教授 以《肺栓塞与咯血——白塞病受累的临床诊治:从识别到管理》为主题,通过一例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疑难病例,系统演绎"从现象到本质"的临床思维路径。
第二部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毅敏教授和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李承红教授主持。
江苏省人民医院 解卫平教授在《肺动脉非血栓栓塞症》中,通过丰富病例(肺动脉肉瘤、癌栓、脂肪/空气/羊水栓塞等)强调肺非血栓栓塞症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的极端重要性。
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曹进教授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心之伤》中,解析肺动脉高压(PAH)导致左心功能障碍的早期与晚期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强调理解该机制对改善预后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吴学玲教授和上海肺科医院吴文汇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李圣青教授系统阐述门脉相关性肺高压(PoPH)与肝肺综合征(HPS)的鉴别要点,解读2025年ILTS PoPH新指南,强调通过心超和右心导管明确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上海市肺科医院 王岚教授在《淀粉样变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治》中, 阐明淀粉样变累及肺部(肺泡间隔、心肌、肺血管)导致弥散功能障碍、右心衰、血管重构及血栓形成的机制,为肺淀粉样变相关肺高压诊治提供思路。
第四部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曹慧芳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红妮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季颖群教授 在《人工智能在肺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中指出,探讨AI在肺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升CTPA小血管血栓检出率、评估PE向CTEPD/CTEPH转化风险、辅助机械取栓决策、实现个体化随访管理,推动精准医疗。
中日友好医院 黄强教授《呼吸科医师与咯血介入:临床、影像到操作》,指出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是控制大咯血的关键技术,强调内科治疗是基础,需加强血管介入技术。
第五部分,西北大学医学院李志超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龙丰教授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健教授分享《Piezo2在肺动脉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揭示Piezo2通道通过钙离子/p-SRF/VEGFR2轴维持肺血管内皮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胡清华教授分享 《肺血管重塑评估方法的优化》,提出优化肺血管重塑评估的“双固定法”,相比传统方法更能维持肺泡充盈和血管生理状态,敏感检测内膜变化。
第六部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文菊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柠教授、上海肺科医院袁平教授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汤海洋教授分享《血管内皮细胞囊泡形成与肺动脉高压》。首次揭示PHD2-HIF-1α/HIF-2α轴在PAH中的双向调控作用及HIF-1α与HIF-2α在内皮细胞功能差异,为靶向HIF通路的PAH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向阳教授在《气道上皮整合素β4在肺微环境稳态调控中的作用》中发现气道上皮整合素β4(ITGB4)对维持肺微环境稳态至关重要,其表达缺陷降低组织抵抗力,与哮喘等慢性肺病发展相关。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李发久教授 强调《双介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展示血管介入联合内镜介入(双介入)成功抢救大咯血病例,突显该技术在处理毛细血管瘤、肺癌、瘘等所致咯血的优势。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华晶教授 分享《Tendvia肺动脉取栓系统的临床进展与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夏敬文教授主持。
在会议期间,讨论环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贾维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红妮教授主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侯丽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严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樑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侯静静教授展开深度探讨
论坛主席李圣青教授进行总结,本次论坛展示了肺血管病领域在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尤其是AI应用)、介入治疗及创新疗法(如双介入、新型取栓系统)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思路和策略,有力促进了学科交流与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癌论坛报道
2025-07-06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哮喘论坛报道
2025-07-06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人文板块
2025-07-06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结构学组分论坛
2025-07-06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论坛
2025-06-30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基层联盟论坛
2025-06-30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临床研究论坛
2025-07-06 -
数智引领,呼吸与共丨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召开
2025-07-01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癌论坛报道
2025-07-06 -
OCRM2025‖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血管论坛在沪举行,顶尖专家共话肺血管诊治新突破!
2025-07-06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人文板块
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