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哮喘论坛报道
2025年6月27日至29日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以“数智引领,呼吸与共”为主题。在两场哮喘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就哮喘的管理与治疗前沿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6月28日,哮喘论坛的第一部分由周新教授主持。远道而来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赖克方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神经调节剂的种类及其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咳嗽是哮喘的常见症状,主要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咳嗽优势性哮喘,尽管经过详细的检查和治疗,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统称为难治性咳嗽/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目前,神经调节剂广泛应用于难治性咳嗽的治疗中,赖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各类神经调节剂的分型、作用机制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刘辉国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哮喘与呼吸睡眠障碍关系及进展》。哮喘患者中呼吸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刘教授从两者之间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影响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为我们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哮喘患者发生呼吸睡眠障碍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接下来的专题会由宋元林教授主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张旻教授分享了《从小气道看哮喘与慢阻肺优化诊疗》的专题报告。张旻教授为听众介绍了小气道病变在哮喘以及慢阻肺发病过程中的机制及特点,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小气道病变的早期识别与评估技术的革新,并介绍了影像学与生物标志物的新突破。在治疗方面,张旻教授介绍了目前靶向小气道药物的治疗方案与生物制剂的进展,为小气道治疗策略优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论坛的第二部分由余莉教授和顾问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常春教授分享了联合气道疾病的生物靶向治理的报告。上下气道存在延续的解剖形态和功能,两者之间在生理学和病理学中均有着紧密的联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患常伴有有哮喘,而大约80%的哮喘患者合并有上气道病变。有学者将这种上、下气道疾病并存的情况命名为联合气道疾病。常春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联合气道疾病中靶向药物的种类、开发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策略等内容。
接下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时国朝教授做了题为“IL-33单抗治疗哮喘进展”的主题报告。IL-33是哮喘2型炎症的上游驱动因子,通过激活ST2受体触发多通路级联反应导致哮喘的发病,因此全球范围内针对IL-33开发了多项靶向药物来治疗哮喘,时国朝教授为我们介绍了IL-33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具体机制以及目前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最新的研究进展。
接下来的专题会由唐昊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汤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2型哮喘认知革新:从分子机制到精准治疗的深度解析”的专题报告。
论坛的第三部分由程克斌教授和聂小蒙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杨冬教授为听众们介绍了哮喘的全程管理。在哮喘的治疗中,为了更好地控制哮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程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全程管理策略强调从疾病的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到长期随访的全方位管理,以实现哮喘的长期控制。杨冬教授结合最新发布的GINA2025中的相关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哮喘的全程管理的策略,以此更好地控制哮喘。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徐镶怀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不明原因和难治性咳嗽的临床特征。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和难治性咳嗽在临床上往往不易分辨,徐镶怀教授明确了这两个名词的概念,同时从临床特征、潜在机制、评估方法、诊断及治疗靶点方面解析了两种疾病的异同。
接下来的专题会由宋元林教授和张旻教授主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张旻教授和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周敏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从指南变迁看闭合三联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以及“重度哮喘面临的疾病挑战及精准靶向治疗进展”的专题报告。
哮喘论坛
6月28日,哮喘论坛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病例讨论为主。第一部分病例讨论由杨冬教授和汤葳教授主持。
来自中山医院的谢梁教授与来自瑞金医院的杜威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场的病例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杨文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晓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马莉莉教授围绕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各类疾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鉴别诊断。两例病例展现了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典型与复杂特征,最初以哮喘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起病,并逐步进展的过程。讨论重点围绕其以及合并疾病诊断的曲折历程、激素与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时机与剂量调整、以及生物制剂在难治性病例中的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
接下来的专题会由张旻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徐镶怀教授作了《哮喘生物治疗前移的探索》的专题报告,为我们介绍了哮喘控制现状的不足之处,同时重点介绍了生物制剂在哮喘治疗前移中的应用与临床研究相关结果。
论坛的第二部分病例讨论由唐昊教授和包婺平教授主持。
来自上海长征医院的包淑钧教授与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吴伊婷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第二场的病例分享,同样围绕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展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沈爱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曾郁教授以及上海长征医院的吴歆教授通过多学科专家观点碰撞,对病例进行了充分的鉴别诊断,体现了多学科共同决策在罕见疾病中的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同时,会场中也讨论了气管镜、诱导痰等检查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场景,并对治疗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至此,本次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哮喘论坛圆满结束,论坛通过主题演讲、病例分享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了哮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也为未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具体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癌论坛报道
2025-07-06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哮喘论坛报道
2025-07-06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人文板块
2025-07-06 -
new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结构学组分论坛
2025-07-06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论坛
2025-06-30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基层联盟论坛
2025-06-30 -
数智引领,呼吸与共丨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召开
2025-07-01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功能论坛圆满举行
2025-06-30 -
聚焦呼吸介入前沿,共话学科发展新篇——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呼吸介入论坛侧记
2025-06-30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肺癌论坛报道
2025-07-06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人文板块
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