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 六合一 ”高难手术创生命奇迹 !浙大一院双科专家强强联手义乌团队,72岁肠癌肝转移老人重获新生

时间:2025-07-15 08:59:14来源:医师报作者:杨昊婕 阅读: 65

72岁老人持续腹痛一个月

检查结果令人揪心

       今年年初,72岁的王大伯( 化名 )在外省探亲时突然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便血,由于病情紧急,当地医院急诊为其进行了肠造瘘手术,术中发现结肠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王大伯休养了两周后便回了义乌,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了义乌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求诊。

       检查结果令人揪心,乙状结肠癌伴肠腔狭窄,病灶已经堵塞了肠道,横结肠及降结肠肠壁增厚,盆腔淋巴结转移,更全面的影像评估印证了病情的严重性,中晚期且已发生转移,在肝脏部位发现了一处异常,考虑继发性恶性肿瘤。

       “ 肝转移、高龄、还有既往造瘘手术造成的腹腔粘连,这三大难关摆在眼前。”胃肠外科主任吴海明翻着病历眉头紧锁,通常这种情况下,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预后不佳,患者往往被判定为“ 失去手术机会 ”。  

“ 不可能 ”到“ 有可能 ”

化疗联合靶向“ 缩瘤 ”创造手术良机

       “ 只能保守治疗了吗 ?那还有手术希望吗 ?” 面对家属的期盼和当前的“ 困局 ”,胃肠外科团队联合肝胆胰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并邀请浙大一院胃肠外科专家、义乌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于吉人教授,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张珉教授参与讨论“ 破局 ”方案。经过详细评估,他们为王大伯制定了针对性的“转化治疗方案”,先通过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缩小肿瘤,再寻找手术机会。 

       “ 这种转化治疗需要精准把握窗口期,既要避免过度治疗,又要防止错过手术机会。” 治疗期间,医疗团队根据王大伯的身体状况调整用药,营养科为他定制高蛋白饮食方案对抗化疗消耗,放射科定期测量肿瘤变化……经过3个月、4个周期的转化治疗,复查显示王大伯体内肠原发灶、盆腔淋巴结均有缩小,横结肠及降结肠肠壁增厚好转,减轻了肠道梗阻的风险;肝转移灶反应也很好,体积变小、边缘更清晰了,这为手术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无影灯下精密协作

“ 六合一 ”手术守护生命

       转化治疗见效,手术机会出现。是一次还是分次手术解决?腹腔镜微创是否可行 ?剩余肝脏体积是否足够 ?手术具体步骤如何安排 ?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如何优化……多学科专家团队再次集结进行会诊,从手术可行性、术中策略、围手术期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探讨。

       “ 分次手术看似保险,可能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要考虑多次手术后高龄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 手术团队最终决定为王大伯一次性实施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复杂肝癌切除术+横结肠造口还纳术+腹壁缺损修补术+腹腔粘连松解术+经内镜引导下肛管置入术。各学科专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预判风险、提出解决方案,致力于让这台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达到最优效果。

       术中,麻醉科医护人员根据手术阶段随时动态调整血压减少出血,精准液体管理、严密生命体征监测,为长时间复杂手术保驾护航。

        于吉人教授与胃肠外科主任吴海明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和精细操作,娴熟运用先进的3D腹腔镜小心松解粘连组织,精准游离乙状结肠及直肠系膜,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切除大小约3cm*4cm*5cm肿瘤及足够长度的肠管,并进行淋巴结清扫,保护盆腔神经等重要结构。

       紧随其后,张珉教授携同肝胆胰外科团队迅速接手,转战上腹部。肝转移灶虽经治疗缩小,但位置仍具挑战,手术团队仔细操控腔镜分离肝组织,切除大小约2cm*2cm*3cm肿瘤,并确保肝中静脉等重要管道结构完好无损,剩余肝脏功能足够。

       在安全切除肿瘤后,胃肠外科团队继续将原先的横结肠造瘘口还纳,重新吻合肠道,恢复其自然通道,并对腹壁存在的缺损进行了牢固的修补,放置减压肛管。历时5个多小时,两波团队如同两台精密仪器的协同运转,完美配合成功完成手术。

d8e7cd1b7a69b6297e04dcc24e02cc89.png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 切缘阴性 ”,这意味着肿瘤被完整切除。王大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闯过了感染关、营养关等一系列考验,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