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筑基·循证破题——络病理论破译中西结合慢病防治密码
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在近日举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中,多位专家接受医师报采访,围绕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专家们聚焦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常见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分享了多项创新中药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经验。
芪苈强心:多靶点驱动,心衰管理的“长效引擎”
中国慢性心衰人群数量高达 1370 万,即便患者接受指南指导下的最佳药物治疗(GDMT),其 5 年死亡率仍然高达 50%。这一现状凸显了慢性心衰治疗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天津市胸科医院冯津萍教授介绍,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芪苈强心符合 “全方位整体” 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它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还为慢性心衰治疗提供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解决方案。冯津萍教授指出,为了规范芪苈强心在心力衰竭人群中的合理应用,《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应运而生。该共识结合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与众多专家的临床经验,按照严格的共识制定流程完成。共识中明确推荐: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建议在心衰 GDMT 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这一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同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推荐等级 1,证据级别 A)。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建议加用芪苈强心或单独使用芪苈强心,以提高运动耐力并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彬教授指出,中医作为补充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有可能补充目前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法。症状的不完全缓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个体反应的差异性,都突显了对包括中医在内的补充医学的需求。通过弥补常规治疗的不足,中医可能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整体方法,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随机对照试验和严格的科学证据尚未完全证明中医在既定疗法之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能力。
李彬教授介绍,在此背景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牵头开展的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 研究)” 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降低 HFrEF 患者心衰恶化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这一成果为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中医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中西医合璧,多维锁链织密糖网防线
在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中成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念与现代药物技术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独特的辅助治疗价值。天津市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张婷教授表示,中成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施治的特点,能够在稳定血糖、改善微循环及缓解视网膜缺血方面发挥多重作用。例如,通络明目胶囊则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缓解眼部症状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部分中成药还显示出协同降糖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用量并缓解相关副作用,同时对糖尿病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具有潜在的早期干预价值。中成药制剂形式便于服用,顺应部分患者对传统疗法的偏好,有助于提升依从性。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张丽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的治疗需综合管理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和尿蛋白,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致死致残率。良好的血糖控制对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进展至关重要。大型研究(如DCCT、UKPDS)证实,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至7%以下可显著延缓糖网发生和进展。同时,血糖波动也是糖网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加速病变。因此,临床中需兼顾长期控糖效果和短期稳定性,选择平稳降糖药物,优化餐后血糖,避免低血糖,并结合血压、血脂控制和定期眼科筛查,以综合管理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西药可有效降糖,但多数无法同时调节其他代谢指标。相比之下,中医药凭借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优势,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平衡,从而改善内环境,在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王淑珍教授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致失明,预防糖网对糖尿病患者极为关键。她总结了预防糖网的五大“黄金法则”:首先,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降低1%,糖网风险可降低35%,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规律用药;其次,定期眼科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5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需开始眼底检查,无病变者每年检查1次,有病变者根据病情每3–12个月复查;第三,综合管理血压和血脂,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LDL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有心血管风险者小于1.8mmol/L),必要时服用降压调脂药物;第四,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饮食上控制总热量,选择低GI食物,增加蔬菜摄入,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运动上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男性酒精摄入不超过25g/天,女性不超过15g/天;体重控制上,BMI维持在18.5–23.9kg/m²;最后,早期干预和治疗,发现糖网迹象后,根据病变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视网膜激光治疗、抗VEGF治疗等。王淑珍教授强调,预防糖网需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糖网风险,保护视力健康。
天津市海滨人民医院肖锋教授指出,中医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2011年,糖网被列为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在早期干预、整体调节、延缓病情进展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色。中医将糖网归为“消渴目病”,病机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中药复方(如芪明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减少渗漏和出血;中晚期患者可辅助西医治疗,减轻副作用,如缓解激光术后炎症反应、改善黄斑水肿等。此外,针灸和中药离子导入等外治法也能辅助改善视力,且中医药治疗成本较低,适合糖网患者的长期管理需求。
慢病防治新路标:络病理论的价值与实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强教授表示,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在现代医学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络病主要分为“久病入络”和“新病入络”两大类:“久病入络”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包括胸痹、中风、癔积、消渴等,涵盖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一系列重大慢性疾病;而“新病入络”则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导致的脏器损伤,如流感、新冠肺炎等。徐强教授进一步介绍,现代医学中对络病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一是围绕心肺及衰老相关疾病开展络病理论的学术创新研究,进一步拓展其理论内涵与临床适用范围;二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展心肺疾病与衰老疾病的临床诊疗研究,通过打造特色专科,建立系统化诊疗方案并优化组方配伍;三是在创新中药研发及其上市后再评价方面,建立完善的新药开发技术体系,推动通络类中药从研发到临床、再到市场后评价的全过程监管与评价。
天津市河东区鲁山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费立胜主任指出,络病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两千余年临床实践与现代化发展,逐渐形成了“理论—临床—药物—产业”四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在我国3.3亿慢病患者、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医疗费用攀升的多重挑战下,该理论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构学说”,首次将微血管功能障碍纳入中医辨证体系,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临床转化层面,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三大通络类代表中成药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临床使用,累计发表SCI论文600余篇,构建了从“实验室研究—循证医学—临床指南共识—国际注册”相衔接的完整证据链体系。这些研究不仅实现了“增效减毒”的目标,还在卫生经济学评价中显示出降低住院率、减少重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节约医保支出的显著优势,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了具有量化价值的中医药贡献。
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韩福康教授补充道,芪苈强心胶囊正是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应运而生。该药紧扣心衰“络息成积”的核心病机,组方立法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为基本原则,同时融入营卫理论,通过调和气血水液的整体思路以恢复机体气血运行平衡。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可多靶点改善心功能、促进利尿、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并有效延缓心室重构进程,显示出其在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医生精准预判婆婆将大咯血,成功助其脱险
2025-08-12 -
08-062025
理论扎根 循证破土!通络药物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开“新方”
-
08-062025
理论筑基·循证破题——络病理论破译中西结合慢病防治密码
-
new克服高原反应,与时间赛跑 | 生命在海拔4400米处重新启程
2025-08-04
-
2024年医TV·医师报直播春节特别策划
2024-01-05
-
第四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和“基层中青年呼吸医生精英榜”名单公示
2024-09-05 -
2024年医TV·医师报直播春节特别策划
2024-01-05 -
第三届“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和“基层中青年呼吸医生精英榜”名单公示
2023-08-30 -
“爱要趁早”肠治久安 | 早筛早诊早治 科学防治结直肠癌
2023-04-19 -
天使疾病管理计划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2023-07-11 -
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第三届中国优生优育大会暨首届“生育未来•长江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
2023-11-27 -
直播预告|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