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用专科护理深入认知迷雾,守护记忆里的微光

时间:2025-08-19 11:10:00来源:医师报作者:王春霞 阅读: 781

       在记忆的迷宫中,有人正悄然迷失方向。名字、面孔、回家的路,甚至是最亲密的家人,都可能被无形的“ 橡皮擦 ”一点点抹去。这就是认知障碍患者的日常世界——充满不安与困惑的迷雾之地。

76c5e2f7-7c40-4708-a6fa-88053d4163dc.png

       在南京鼓楼医院的认知训练护理门诊,有这样一群护理工作者深入迷雾,探索“ 散雾之道 ”。由护理部副主任王清、神经内科护士长蒋园园、康复专科护士盛少婷等组成的护理团队,她们带着识物卡片轻声引导老人辨认图片,手把手带着患者做记忆游戏,在病历上仔细标注每一次训练的进步。她们像手握火把的引路人,用专业与温情在迷雾中搭建桥梁,守护着患者记忆里的微光。

从“ 迷雾 ”到“ 地图 ”:搭建认知守护的科学框架

       在王清看来,认知障碍绝非人们口中的“ 老糊涂 ”—— 这种看似与衰老相似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疾病,需要早期识别,精准干预。系统的工作框架是精准服务患者的基础。在医疗团队强有力的支持下,她带领团队逐步构建起一套涵盖筛查、评估、训练、随访的全流程认知照护体系,从标准化综合评估到个性化训练方案的设计,为患者从认知衰退的“ 迷雾 ”中走出,绘制出清晰的“ 地图 ”。

4677a510-3ad4-4f3f-b660-c0abc5557da1.png

用“ 巧思 ”破“ 困局 ”:护理团队的人文关怀接力

       2025年,门诊接收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张老( 化名 )。张老曾是修战斗机的工程师,现在他却认不出自己的老伴,在超市里对着近在咫尺的老伴打电话,甚至因恐惧自己会伤害爱人而急切辩解“ 我不会打她!”。 

       针对老张的情况,护理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判断,结合多学科会诊的建议,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目标与训练方案。认知训练初期,老张会摘下老花镜叹气,常常感到挫败与愧疚。护理团队将叙事疗法融入日常训练,依据老张的工程师背景,引入手工游戏、拼图训练作为“ 破冰 ”。认知训练遵循“ 全面覆盖 ”“ 小的挑战 ”的原则,辅以真诚的、适时的鼓励,给予充分的自主、适宜的胜任,逐渐建立牢固的护患信任,让老张从“ 自我愧疚 ”的阴霾中走出,逐渐能完成复杂训练任务,甚至可以接上老伴讲述的往事,偶尔会有调皮的幽默,笑容又重回到他的面庞。

faa57ac0-0336-46a6-b5c8-5daf457a1818.png

       认知训练门诊也有常来“ 唠嗑 ”的老朋友。梁阿姨( 化名 )是第一批来训练门诊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之一,如今评分已经接近正常。她每个月都要来护理门诊复诊,说说最近的情况,梁阿姨觉得每一次来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潘阿姨以前是护理同行,在导管室工作,快退休时被查出认知障碍,能干的潘阿姨始终接受不了自己有这样的疾病,整个人都陷入焦虑状态,蒋园园护士长看在眼里,特意以自身经历的事情举例,与潘阿姨充分共情,在训练中融入处理消极情绪的经验分享,帮助阿姨积极应对。

       老胡和他的老伴是门诊的常客,每次出去旅行的照片都会分享给主管护师盛少婷,最新一张是七月拍的,老胡和老伴站在三峡游轮的观光甲板上,照片后附:“ 2025年7月5日,和老伴游三峡,少婷护士看。”

       面对患者,认知训练方案并非是刻板的流程,而是要紧密贴合患者的需求和偏好。认知训练护理门诊开诊一年半来,团队累积服务患者四百多人次,认知训练两千余次,定期义诊开展认知功能筛查和认知健康科普。

让 “ 微光 ” 成 “ 星河 ”:在陪伴里看见生命的回响

       最动人的不是“ 治愈 ”,是“ 陪着慢慢变好 ”。护理团队不仅给认知障碍患者做训练,同样也为困惑的照护者提供帮助,关注照护者们的身体近况和情绪,疏解照护负担。

       未来,随着社区训练点的孵化、科普矩阵的传播、“ 互联网+护理服务 ”的融入,护理团队将继续以科学为笔,以温情为墨,在认知障碍的迷雾中绘出更清晰的路径。就像认知训练室窗外的老梧桐,无论四季更迭,总用枝叶接住阳光,这群护理人也在用专业与温柔,托住那些正在消散的记忆碎片,让每束微弱的光都能在时光里,多停留一会儿。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