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糖网偷走光明:早期干预的关键策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被称为 “沉默的视力小偷”—— 它悄悄侵蚀视网膜,早期几乎无症状,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夺走视力。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 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24 年全球每 11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人患糖尿病(约 5.89 亿),其中中国患者达 1.48 亿,预计 2050 年将增至 1.68 亿。更令人警惕的是,约 1/3 的糖尿病患者会进展为 DR,而多数人直到视力明显下降时才察觉,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一、早期干预:与时间赛跑的 “视力保卫战”
DR 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匿性:早期视网膜微血管已开始受损,但患者可能毫无察觉。此时若不干预,血管渗漏、出血会逐渐加重,晚期新生血管疯狂生长,最终导致视力骤降甚至失明。早期干预不仅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还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长期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强化血糖控制、优化血压与血脂管理,内科治疗改善微循环,以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程,减少视力损害的风险。
二、控好 “三高”:筑牢防线的基石
血糖、血压、血脂的波动是 DR 进展的 “加速器”,三者协同管理才能筑牢防线:
血糖管理:避免大幅波动是关键。医生会根据年龄、并发症制定个体化目标(如年轻患者空腹血糖建议 4.4-7.0mmol/L),口服药或胰岛素需规律使用,切忌擅自停药。
血压控制:目标值建议低于 130/80mmHg。
血脂调节:高甘油三酯会加速视网膜血管损伤。他汀类药物是治疗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基础。
三、内科治疗:精准打击早期病变
2024 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推荐,轻中度非增殖性 DR(NPDR)患者在控好 “三高” 的基础上,联合针对性药物可显著获益。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因明确的 DR 适应症(2 型糖尿病引起的 I、II 期 NPDR)成为重要选择,一项关于复方丹参滴丸预防早期DR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显著改善了细胞排列失调,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振荡电位的振幅,并恢复视神经纤维层厚度、降低了视网膜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可以通过血管和神经保护作用来预防早期DR。近年来得到了多部指南和共识的广泛推荐。
四、定期筛查:给眼睛做 “体检”
DR 早期诊断的唯一可靠方式是专业检查,就像用显微镜找细微裂缝:
基础检查:每年一次眼底镜检查,可直观发现微血管瘤、出血点等早期病变。
精准评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血管渗漏部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检测毫米级的黄斑水肿,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筛查频率:无 DR 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至少每 1~2 年筛查1次 ;轻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患者每 6~12 个月筛查1次,中度 NPDR 患者每 3~6 个月筛查1次,重度 NPDR 患者每3个月筛查1次
五、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的 “隐形处方”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 DR 长期管理的 “免费良药”:
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摄入,减少加工食品与高糖食物,维持血糖稳定。
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次 30 分钟以上,既能控血糖,又能改善眼部微循环。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视网膜血管,酒精则可能升高血压,两者均需严格控制。
体重管理:BMI 维持在 18.5-23.9 之间,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可减轻代谢负担。
DR 的防治就像一场持久战,早期干预是赢得胜利的关键。通过 “控三高 + 药物干预 + 定期筛查 + 健康生活” 的综合策略,多数患者能有效延缓病变进展,守护清晰视野。记住:糖尿病患者的眼睛更需要 “精心呵护”,早一分重视,就多一分光明的可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聚焦4.5小时溶栓时间窗,rhPro-UK疗效比肩“金标准”
2025-08-26 -
new别让糖网偷走光明:早期干预的关键策略
2025-08-21 -
new当心梗突袭:中西医如何联手打赢“心脏保卫战”
2025-08-11 -
new点燃健康科普之光!2025年度健康科普文章评选活动正式启动,邀您共筑健康中国!
2025-08-10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专题
2021-09-23 -
2020IDSC专题
2021-09-23 -
超重或肥胖 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低
2017-06-14 -
小剂量降压药物联用更安全有效
2017-06-14 -
深夜吃饭增加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
2017-06-14
-
动态血糖为何与指尖血糖数值不一样?
2024-09-12 -
奥司他韦全攻略:你想了解这里都有!
2025-01-02 -
做冠脉CTA,这些常见知识点你需要了解
2023-09-25 -
增强CT到底增强了什么?
2023-09-25 -
补液治疗的一二三
2021-09-16 -
“情绪胃”应该如何用药
2021-10-26 -
医院电梯是生命通道,请不要肆意乱按电梯按钮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