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从开腹到机器人手术:20 余年信任不变,医院与老患者共抗肠癌复发

时间:2025-08-29 09:42:45来源:医师报作者:李文芳 张冰清 阅读: 125

       二十余年前,身患肠癌的单先生( 化名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 )的手术台上,迎来了生命的转机。从那时起,这份历经生死考验的信任,便成了他与这家医院之间一道无形却坚韧的纽带。

       不久前,例行肠镜检查的异常结果,拉响了肠癌复发的警报。如今已75岁的单爷爷没有丝毫犹豫,再次踏入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诊室。

       “ 王主任,这次要麻烦您啦!”单爷爷的声音依旧洪亮,字句里满是对“ 老地方 ”的熟稔与亲近。肛肠外科王达主任医师立即起身相迎,双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这双手,曾见证过无数次生命的博弈,此刻更承载着特殊的重量——它将在这场新的挑战中,为单爷爷再度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机器人微创技术,点亮高龄手术希望

       2025年初,单爷爷在一次例行肠镜检查中发现了异常警报。在升结肠的位置,一枚2厘米大小的肿物悄然生长,病理报告再次显示为腺癌。更令人担忧的是,腹部CT提示肠系膜淋巴结已有肿大。

       面对75岁高龄、且有过腹部开放大手术史的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让家属充满顾虑。“ 这么大年纪,还能经得起第二次手术吗?风险是不是太大了?”单爷爷的女儿忧心忡忡地向王达医生表达着担忧。

      王达医生充分理解家属的忧虑。他立即启动医院强大的多学科诊疗( MDT )机制,联合麻醉科、心内科和临床营养科等专家,为单爷爷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术前评估。

       专家团队经过严谨分析达成共识:虽然患者年事已高并有手术史,但其心肺功能储备尚可,日常活动能力良好,没有绝对的手术禁忌症。关键在于选择最合适、最微创的手术方案。

      与单爷爷二十余年前首次手术时相比,外科技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微创技术成为主流,而浙大邵逸夫医院正是国内微创外科领域的先行者与引领者,拥有“ 量多、面广、创新 ”的显著优势。特别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应用,突破了人类视觉和手部灵活性的极限,将外科手术带入“ 更精准、更微创 ”的新时代,成为复杂手术,尤其是高龄、二次手术患者的理想选择。

       王达医生介绍说,“ 此前我们对一位九十多岁高龄患者也实施了机器人手术,患者既往多次腹部手术史,腹腔内情况复杂,还好有机器人协助我们将病灶切除干净。”

      “ 考虑到单爷爷是二次手术,腹腔内黏连情况预计会非常复杂,”王达医生向家属详细解释治疗的方式,“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拥有三维高清放大视野和仿真手腕器械,能在狭小空间内精准分离黏连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器官。同时,仅需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小切口,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对高龄患者至关重要。这是目前能最大程度保证根治效果并降低手术风险的最佳方案。”

“ 透视眼 ”“ 机械手 ”精准施术,再次成功击退病魔

       手术日,在麻醉科团队的精妙护航下,王达医生沉稳地坐到达芬奇机器人控制台前。正如术前预判,腹腔内黏连严重:大网膜与腹壁致密黏连,部分肠管也相互粘连成团。在机器人放大的三维高清视野下,王达医生如同拥有了“透视眼”和“超能机械手”,精准地辨识组织层次,轻柔而果断地松解每一处黏连,清晰解剖出肠系膜血管,随后,完整切除包含复发肿瘤的肠段,并进行了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最后,利用机器人的高超稳定性与灵活性,顺利完成了肠道的精密吻合重建。整个高难度手术过程流畅精准,因为黏连严重复杂,耗时接近5个小时。

540cfad4-4647-4837-b570-9d89090081f5.png

王达医生手术中

       随着术后快速康复的实施,术后第七天,单爷爷康复出院了,还特意让儿子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诊室。鲜红的绒面上,“ 仁心仁术克顽疾,机器人技续新生 ”十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真挚地感谢王达医生团队运用尖端技术和高超医技,帮助他这位历经二十余年抗癌风雨的老人,再次成功击退病魔,赢得新生。

d454b72f-36c9-4190-a3cc-e72130027fd4.png

王达医生团队查房

       复查时,单爷爷精神矍铄,笑着问王达医生:“ 王主任,您看我这‘老机器’,还能再好好运转十年吗?”“ 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坚持复查,保持好心态和健康生活,希望非常大!”王达医生笑着回答,诊室里充满了温暖而充满希望的笑声。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