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45个昼夜的生命接力!甘肃23岁产妇多器官衰竭后重获新生

时间:2025-09-10 22:30:08来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作者: 阅读: 33146

       2025年9月1日上午,秋日阳光洒满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的院区,23岁的临夏产妇白女士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微笑着走出医院大门。这一刻,距离她因孕晚期危急重症转诊入院已过去45天——这场跨越一个半月的生命接力,不仅是多学科医疗团队携手创造的医学奇迹,更彰显了甘肃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体系的硬核实力。

微信图片_20250905114837_827_20_proc.jpg

       时间回溯至7月18日,孕34周+6天的白女士从临夏州紧急转诊至该院时,已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无法平卧的危急症状,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急诊团队迅速启动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将其转入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重症救护中心,后续检查结果让所有人揪心:白女士被初步诊断为妊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等多种病症,同时胎心监护持续提示胎儿宫内窘迫,母婴双双命悬一线。

微信图片_20250905114635_821_20_proc.jpg

       “必须立刻手术!”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重症救护中心主任郭鸿及国际医疗部LDR区主任吕玲紧急会诊后,给出明确救治方向。医务部第一时间召集产科、麻醉手术部、心内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团队(MDT)紧急会商,确定“紧急剖宫产术,优先保障母婴安全”的核心方案。手术中,白女士数次出现心脏骤停,麻醉团队持续胸外按压与药物复苏,为其抢回生机;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体外循环团队迅速建立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代替其濒临崩溃的心肺功能。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新生儿被第一时间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而对白女士的救治挑战才刚刚开始。 

微信图片_20250905114635_820_20_proc.jpg

       术后,白女士相继出现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加重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病情反复。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重症医学专家刘健教授牵头,联合郭鸿主任团队及特聘重症医学专家李培杰教授,为其制定科学周密的治疗方案。45天里,医护人员昼夜坚守,多学科团队开启“每日会诊”模式:感染科根据血培养结果精准调整抗感染方案,心内科动态优化强心利尿药物剂量,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计划,护理团队24小时专人守护、精确记录出入量。 

微信图片_20250905114832_826_20_proc.jpg

       随着治疗推进,希望逐渐显现:ECMO支持5天后成功撤除,IABP辅助5天后拔除,CRRT治疗三周后脱离,白女士的心肺肾等器官功能逐步恢复。8月6日,医疗团队为其实施气管切开保障气道安全,康复医学中心同步开展呼吸康复训练,待呼吸功能稳定后成功拔管;8月25日,白女士已能自主进食、正常交流,并在康复师协助下完成床旁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905114636_822_20_proc.jpg

       就在一家人盼来康复曙光时,高额医疗费用让他们愁眉不展。科室医护人员得知后立即向医院反映,医院迅速协助整理材料,向兰州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提交申请,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微信图片_20250905115331_828_20_proc.jpg

       “这场救治的成功,是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是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综合实力的体现。”刘健表示,从ECMO到CRRT,多项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无缝衔接,为患者搭建了坚实的“生命桥梁”。下一步,医院将继续发挥全省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指导、远程会诊等方式,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危重症筛查与救治能力,为更多母婴家庭守护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整理自。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