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山西援疆医生的半年答卷:以技为桥 以爱为壤 深耕兵团六师医疗

时间:2025-09-28 17:40:11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作者:郝东亮 李 波 阅读: 40891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回疆留什么?”2024年深秋,带着这三问,山西援疆医生踏上兵团六师医院的土地。短短半年间,他用自费购置的肌内效贴、精准操作的医疗技术、亲手设计的康复器械,乃至一把理发器的温度,在边疆患者心中写下了最生动的答案。 

(图)给患者手法治疗_proc.jpg

自费破局:让新技术不等“流程” 

“医生,这肩膀疼得抬都抬不起来,啥时候能好啊?”到康复科任职第二周,一位肩周炎患者的急切求助,让援疆医生下定决心打破流程桎梏。他擅长的“肌内效贴扎技术”可快速缓解疼痛,但公立医院耗材申请流程复杂,患者根本等不起。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即自费购买肌内效贴,亲手为患者剪裁、粘贴。配合手法按摩与理疗,短短几天,三位患者的肩膀便逐渐恢复活动能力。“没想到好得这么快,您还自己花钱给我们买耗材!”患者的感激,更坚定了他“医疗不能等流程”的信念。

2025年4月,一名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患者住院10天仍需鼻饲管,眼看出院却无法正常进食,急得泪如雨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援疆医生决定启用“环咽肌球囊扩张术”这一新技术。精准定位、轻柔扩张,经过3次治疗,患者终于恢复吞咽功能,提前两天拔掉鼻饲管。出院时,患者特意来到科室道谢:“终于能回家好好吃顿饭了!” 

巧手发明:让康复“随时随地”

在兵团六师医院,脑卒中、帕金森、骨伤瘫痪患者占比不低。援疆医生发现,患者每日康复训练时间有限,其余时间卧床时,瘫痪肢体几乎无法活动,“躺着不动,肌肉会萎缩,康复进度肯定受影响。” 

如何让患者在床上也能训练?他白天观察患者需求,夜晚画图查资料、反复修改设计,“多功能偏瘫骨伤悬吊系统”应运而生。这套系统用柔软吊绳与固定带轻轻吊起患者肢体,既能辅助翻身起坐,又能让瘫痪肢体自主活动。投入使用后,患者训练积极性显著提高:“以前躺着只能等护士帮忙,现在自己就能动一动,心里也有劲儿了!” 

解决了床上训练难题,下地行走的安全问题又摆在眼前。不少患者因怕摔倒不敢迈步,即便行走姿势也不协调。他再次动手,设计出“偏瘫康复助行带”——腰带两侧加装把手,家属或医护人员轻轻一提,就能帮患者稳住重心、纠正步态。第一位使用的大爷试着走了几步后笑开了花:“这带子真管用,走得稳,姿势也好看多了!” 

理发传暖:让关爱“直抵人心”

“在医院想理个发真难,出去不方便,找人来又贵。”一次查房时,老年患者的随口抱怨,被援疆医生默默记在心里。他立刻网购理发器,先对着镜子在自己头上反复练习,从参差不齐到清爽利落,熟练后才敢“上岗”。

4254d65bc58fbc9e32cfb1e0217f6578_proc.jpg

第一位“顾客”是位卧床大叔,理完发后,大叔对着镜子摸了摸头,笑得合不拢嘴:“理发真爽,感觉年轻了十岁!”从此,每周六成了固定的“公益理发日”,他提着理发器在病房穿梭,轻声询问“谁要理发?”。渐渐地,医院同事也被感染,主动加入进来,递工具、陪聊天,病房里常常回荡着欢声笑语。

“爱来者爱返,福来者福往。”援疆半年,这位医生未曾细数成绩,却清晰记得患者贴完肌内效贴的舒展、拔管时的哽咽、迈出第一步的雀跃、理完发的光亮眼神。对他而言,这便是三问的答案:“把技术带来,把温暖留下,让每一份付出,都长成边疆患者健康的希望。”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