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秦岭深处破解就医难题:陕西省宁陕县以“四统”模式织密7万群众健康保障网

时间:2025-10-11 11:47:56来源:宁陕县卫生健康和医疗保障局作者:谭海波 明晓丽 阅读: 46826

“以前买盒降压药得往西安跑,来回折腾一两天;现在村卫生室就能拿药,价格还便宜!”4月6日,在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卫生室,65岁村民柯友忠攥着刚拿到的肺气肿、高血压常用药,脸上满是欣慰。这一变化,源于宁陕县自2024年1月起推行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改革——通过“四统”路径,这个散落在3678平方公里秦岭腹地的7万人口县域,彻底扭转了“看病远、看病贵、服务弱”的困境。

组织架构统建:从“各吹各调”到“一家人一盘棋” 

改革前,宁陕县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各干各的”:县级医院无序竞争、镇卫生院设备闲缺不均、村卫生室管理断层,医疗资源“一盘散沙”。“有的镇卫生院设备放着落灰,有的连基础检查设备都没有,群众看病只能往县城挤。”宁陕县卫健医保局局长王鹏坦言。

为破解这一难题,宁陕县率先重构管理体系:组建县卫生健康和医疗保障局,整合卫健与医保职能;建立“三委合一”(卫健医保局党委、总院党委、县医院党委)工作机制和“四会”议事程序,将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设为医共体总院院区,11个镇卫生院设为分院、村卫生室作为分院派出机构,实现“总院院长兼分院法定代表人、分院执行院长兼村卫生室法定代表人”的垂直管理。

如今,镇卫生院可直接调用县医院设备,村卫生室疑难病例能实时连线县级专家。“县镇村成了‘一家人’,资源再也不浪费了。”宁陕县副县长毛海霞说,体系重塑让全县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资金打包统合:从“逐利创收”到“控费保健康” 

“以前医院为了创收,开大处方、过度检查是常事,县镇医生收入差距大,基层人干事没劲头。”宁陕县医共体总院院长韩斌回忆。改革后,该县将医保基金、财政预算、基本公卫补助等资金“打包”拨付医共体总院,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倒逼医院从“追效益”转向“控费用、提质量”。 

同时,宁陕县落实县镇村医务人员统一绩效分配,推行总院、分院负责人年薪制,缩小县镇收入差距。江口镇高桥村村医赵冬林是改革受益者——工资增长28%,还获评全市“十佳”乡村医生。“现在干得好拿得多,村卫生室也会主动控制药费,真为老百姓着想。”他说。 

数据显示,改革后县镇村医务人员人均薪酬分别提高5%、5.8%、23.4%;总院住院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费用、药占比分别下降26%、3.1%、9.7%,群众看病负担显著减轻。 

服务能力统提:从“看病远”到“家门口看好病” 

“以前村里条件差,稍微复杂点的病就得往县城跑,山路崎岖来回折腾大半天。”柯友忠的经历,是改革前宁陕群众就医的缩影。为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宁陕县双管齐下:对外争取6家三级医院33名专家支医,建成骨科、眼科等3个县级专家工作站;对内组织56名县级医务人员通过驻点坐诊、按月巡诊等方式下沉基层,并出台人员柔性流动激励政策,确保人才“下得去、沉得住、用得好”。 

此外,全县组建63支健康管理责任医师团队、5支慢病管理团队,340名医务人员“网格化”包村入户,开展全民健康摸底、健康体重管理,实现慢病早防早治。改革后,宁陕县县域就诊率增长10.5%,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提升16.9%,基层出院人次增长48%,“家门口看好病”从期盼变成现实。 

内部运行统管:从“服务弱”到“质优又放心”

“以前病历写得乱、检查结果互认难,群众转院得重复做检查。”宁陕县医共体总院派驻城关分院执行院长尤康说。针对内部管理不规范问题,宁陕县搭建“设备互通、上联三甲、下接镇村”的远程诊疗平台,新建远程心电、超声、急救中心,1.5万余名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上级医院检查服务;建立10个质控中心,推行“协同病区、门诊”,填补基层口腔、妇科等86项业务空白;实现医共体内52项、省内二级医院111项检查结果互认,惠及群众6.2万人次。 

药品管理也同步升级:建立数智化配供中心,统一956种药品目录,97种药品拆零销售,AI集中审方拦截不合理处方。“一次挂号管3天”“全院一张床”“取消门诊预交金”等便民举措,累计惠及患者超5万人次。

如今,宁陕县医共体“四统”改革成效显著:2025年,其经验先后在省委《改革工作动态》《陕西工作交流简报》刊登,在安康市全面推广,入选全国改革典型案例,并在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培训班上交流分享。“我们啃下了山区医疗的硬骨头,下一步要让‘健康红利’覆盖每一个山村、每一位乡亲。”宁陕县县长周富林表示,将持续深化改革,把“病有所依、病有良医”的承诺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