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ECMO治疗重度ARDS研究进展

时间:2015-08-20 15:25:48来源:未知作者:顾思超 詹庆元 阅读: 107143

blob.png

ARDS是临床常见的呼吸危重症,近年来尽管临床中采用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等手段,重度ARDS病死率仍高达62%。

随着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不断进步,重度ARDS患者通过应用ECMO可有效改善氧合、清除二氧化碳,使肺充分休息,降低呼吸机支持条件并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恢复时间。

2009年,Peek等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纳入180例符合应用ECMO使用指征的重度ARDS患者,随机分成ECMO治疗组及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并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ECMO组患者的生存率为63%,明显高于对照组47%,且花费更低。

适应证、禁忌症

目前大部分ECMO治疗中心多采用以下标准:(1)吸纯氧条件下,氧合指数(PaO2/FiO2)<100;或肺泡动脉氧分压差>600 mmHg;Murray肺损伤评分≥3分;(2)pH<7.2;(3)年龄<65岁;(4)传统机械通气时间<7 d;(5)无抗凝禁忌;(6)对继续积极治疗的机械通气治疗有禁忌。禁忌症主要包括:(1)存在应用肝素抗凝的禁忌症;(2)呼吸机支持条件使得平台压>30 cmH2O,FiO2>80%,应用时间>7d;(3)肿瘤晚期、不可逆的疾病、严重颅脑损伤;(4)尚无明确年龄限制,但随着年龄增加,风险明显增大,目前认为>60岁为相对禁忌症。

在甲型H1N1中应用  

ECMO在诞生的最初阶段里,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因此临床中应用较少。2013年Alberto Zangrillo等回顾了8项研究,共1357例重症H1N1患者,其中266例接受ECMO治疗,住院病死率27.5%。虽然接受ECMO治疗与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但应用ECMO能显著改善氧合,降低通气参数。病死率较高考虑与患者的基础状态有关。目前仍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联合应用“超”保护肺通气策略  

ECMO治疗重度ARDS主要策略为使肺充分休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有试验研究发现,在大鼠的肺损伤模型中,潮气量由12 ml/kg降至6 ml/kg,甚至是3 ml/kg时,有助于减少肺泡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的损伤,改善预后,因此逐渐提出“超”保护肺通气策略,相比于6~8 ml/kg的“传统”肺保护通气策略,进一步将潮气量降至2~4 ml/kg,平台压≤20~25 cmH2O,并使用高PEEP维持肺泡开放。

2013年Bein等应用超小潮气量(3 ml/kg)联合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治疗重度ARDS,同时对比6 ml/kg机械通气组,虽然两组之间的病死率、ICU住院天数、28 d及60 d非机械通气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严重低氧组(PaO2/FiO2≤150)应用ECMO治疗后其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并未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保持pH值及PaCO2稳定,炎性因子IL-6浓度亦明显改善,同时减少了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改善了患者的自主呼吸。

但Hager等认为,“超”保护通气策略仍有潜在风险,高PEEP可产生颅内压增高、肺动脉高压、心肌收缩力下降等,若PEEP值设置偏低,加之过低的潮气量将导致肺泡塌陷,故其主张不低于6 ml/kg的潮气量。对于以上的争议,仍需进一步证实。

综上,ECMO在治疗重度ARDS的过程中能够改善氧合,清除二氧化碳,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但ECMO的实施及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临床活动,医生在实践中应充分评估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培养操作及管理团队。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ECMO可作为治疗重度ARDS的有效手段。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