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在每一次诊疗中升华“全人”理念
“邓主任,您还记得我吗?十几年前我父亲身患胃癌,他离世前的三个月是在咱们医院度过的,今天我特意来看看您,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2019-12-04 -
new 周杰:攻克肝移植制高点
“科比说自己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我见过凌晨1点、2点、3点、4点、5点、6点的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周杰教授调侃道。记得有一次,凌晨才回家的周杰发现自己脸色发黄,以为得了黄疸,睡过一觉后才知道这其实是极度疲劳的表现。
2019-11-18 -
new 方驰华:数字医学技术先驱
1975年,念高中的方驰华在一场篮球比赛后,忽然右腿瘫痪无法走路。最初,医生诊断是“骨癌”,不仅要锯腿,生存期也只剩6个月。年少的方驰华“坚决不锯腿”,他找到乡里的中医,结果20多副中药和几次火罐就治好了病。“在我小的时候,农村普遍缺医少药,医疗水平低,很多疾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参军后,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教授回忆。
2019-11-18 -
曾勇:患者生活幸福是医生最欣慰的事
“2003年去日本京都大学进修时,他们精湛的外科技术深深震撼了我。后来我们挑战了许多高难度手术,发现我们做得能像日本人一样好,感到十分自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勇教授说。2006年,曾勇完成了国内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加自体小肠移植术,2018年,曾经的小患者带着孩子专程来华西医院看望他。
2019-11-18 -
王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2002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捷教授为一位年过古稀胃癌肝转移患者实施了手术,一晃十余年。每年佳节,患者家庭聚会,常邀请王捷参加。患者的阖家团圆,欢声笑语中,王捷深受触动,“有老人在有家在,有家团聚才有幸福。医生面对患者,要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全力维护患者健康,家庭完整,社会和谐。因此,医生必须把握好治疗尺度,不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
2019-11-18 -
楼文晖:做医生要有定力
“起初我每年只能做十几例手术,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都比较高,患者治疗效果并不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楼文晖教授回忆最初从事胰腺外科时的情景,“当时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想到我的老师吴肇光教授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外科学建设,就觉得自己没有不坚持下去的理由!”
2019-11-12 -
简志祥: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
“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医生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要将医学原则、哲学思想和艺术思维完美结合在一起。” 广东省人民医院简志祥教授 说。从医30余载,简志祥教授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纠纷,这源于他的“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
2019-11-11 -
商昌珍:医者精神代代相传
“患者任何一点不舒服肯定是有原因的,医生一定要尽力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商昌珍教授对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躬行实践,并教导他的学生也要继承师训——与人为善,对患者高度负责。
2019-11-11 -
刘昌:女性外科医生能做得更好
“大学快毕业时,宿舍楼外的小黑板上写着不同医院、学科需要的学生数量,我看外科学后面的括号里备注‘1名女生’,才有勇气选择外科。在各科轮转后,我最大的愿望是进泌尿外科做女性泌尿专业,但老主任说现在的专业划分没有这么细致,最后就选择了肝胆外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刘昌教授笑着说,自己从事外科学可能是“上天的安排”。
2019-11-11 -
葛均波 在心血管的战场上保家卫国
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曾有一个保家卫国的军人梦。而与军人擦肩而过的他,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病医生,以细如发丝的介入导丝为武器,在心血管的战场上与死神搏斗,保卫着千万个患者的生命健康。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