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者日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医者日记
  • new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抗疫父女兵,加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二区 童楠 距离今年的春节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开始了倒计时,每天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的画面,真的好想与爸妈在一起过年,一起吃年夜饭……。然而,由于疫情影响,决定独自一人留在北京过年,心里空空的。 回想起2020年的春节,刚踏入家门的我还未来得及和老爸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年近六旬的老爸就接到任务以中医专家组长的身份,进驻家乡定点医院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而我也在大年初一接到医院通知,返回北京,参与到急诊抗击疫情。每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老爸都会与我分享他们在一线抗疫的治疗经验,他总会

    2021-03-04
  • new就地过年 驻守康安

    急诊科是一个大科室,急诊(与灾难)专业是融合院前急救、院内救治、 EICU 、创伤手术、急诊留观住院而成五位一体模式的综合性大专业,还承担了教学培训、大型活动保障、灾难救援、突发

    2021-03-04
  • 03-042021

    new牛年的春节,我们一起守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 任传云 “异乡春节”、“就地过年”是这个牛年春节的主题。其实,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并不突然。因为“非必要不离京”的要求,早在11月下旬北京新一轮疫情开始出现的时候,就传达下来了。为此,本打算休息几天回老家陪陪妈妈的愿望,瞬间变成了藏在心底的念想,毅然决然选择退了早已买好的高铁票。然而,这件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次我不需要因为再一次失言而和家里解释。因为疫情信息的公开和透明,让他们对北京的疫情非常了解,也愿意始终如一地支持我工作。 屈指算来,我在东直门医院工作已经将十九年,春

  • 2021留京过年,守护健康不打烊——记录70、80、90后医生的年夜饭

    70 后内科医生的春节 70后的脑病科医生窦金娟来自山东潍坊,是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五区的科主任。已经工作了20多年的她今年春节初一、初二、初五在院值班。 尽管大年三十没有值班任务,但喜

    2021-03-04
  • 03-042021

    尽其在我,便是心安:过年不休,也要完成老警察复岗心愿

    牛年的春节比较特殊,为响应全民抗疫的号召, “异乡过年”成了今年新年的主题,广大医务工作者更是如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孙浩林医生 虽然老家在天津离得很近,虽然今年春节值班轮空,但仍然选择了留在北京过年。大年二十九他做完了最后一台腰椎微创手术,大年三十、大年初一还坚持每天来病房查房,直到节前所有手术的患者均顺利出院,才松了一口气。 但疾病的发生常常不知时节,有这样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就在春节期间出现了症状加重的情况。这是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也是一名人民警察,他之前找孙医生就诊过,通过卧床休息、理疗等

  • 03-042021

    大年初四晚上,4个心梗患者接踵而至,他们这样延续生命……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有些人却不能回家,他们要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 今年的春节也和以往不同,因为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有千千万万人就地过年

  • 10-132020

    我日行万步路的20年

    2020年元旦是我日行万步路的20周年,20年前的元旦是新世纪开始的第一天,我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健康之旅。 我 1993年11月23日离开工作了23年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到北京朝阳医院创建全国第一个心内外融合的一体的心脏中心,1999年底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心脏中心主任,期间7年11个月,从未做过体检。尽管从1995年北京市大型健康教育行动“登上健康快车”开始,我经常对公众宣讲有氧运动,运动是良药,但自己却总借口工作忙,没时间运动。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班前的入职体检是“强制性”的,体检报告出来,我意识到自己

  • 06-012020

    做更好的自己

    在工作中追求进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这是每一个优秀医学青年心中的想法

  • 一个毫无信心的希望

    “有希望!”任何医生面对这种抉择,恐怕都不会随便说放弃,我也毫不例外,尽管此时鼓励成分居多。虽然这句话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个负担,但我还是在男人无神的眼睛里看到了闪现的亮光。

    2020-04-14
  • 医·影

    著名的《南丁格尔誓言》中最后两句这样写道:“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2017年12月,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当选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成为全国380余万护士的学术领军者。这是她在协和医院工作的第40个年头。作为新时代的“提灯女神”,她带着护士们每个季度“岗位练兵”,把每次培训练习当作上战场前的“磨枪”。她说,优质护理必须“后继有人”,要在实践培训和岗位“比拼”中锻炼业务技能。 新华社记者 胡喆 摄

    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