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马军:“哈尔滨方案”点亮希望

时间:2019-01-17 14:56:00来源:未知作者:贾薇薇 阅读: 75264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我们国家不断进步、实现超越的四十年,是我国血液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疗技能大踏步发展的四十年,也是我们这一代学者们勇于开拓、奋起直追的四十年!”谈及四十年来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格外激动与自豪。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收获者,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40年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image.png

痛定思痛  开启我国血液病诊疗新局面

1970年,马军被分配至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研究室工作。“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的专家教授悉心教导我,指引我走上血液病研究的道路。”马军介绍。

1978年,国门打开后,马军作为第一批远赴国外的留学生到日本攻读血液学。“到了日本,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么先进的检测设备,那么漂亮的国际化、规范化病房,真是当头棒喝,非常震惊!在我们还只有十几张病床、最大的实验室设备就是显微镜、只能进行简单的白血病形态学诊断的时候,日本医院的实验室、病房规模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并且已能够开展免疫学、遗传学等先进的白血病诊断技术。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马军回忆起刚到日本时的情景。

在痛心之余,马军下定决心要将先进的血液学诊疗技术带回中国。经历了4年的潜心学习,1982年,马军回国,和他一起走回国门的还有先进的造血干细胞研究技术和试验设备,他开创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相关临床基础研究的先河。

“一同回国的学者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和哈尔滨五个地区同时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研究。我负责哈尔滨地区,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二氧化碳培养箱、血细胞计数器、免疫分析仪、血小板功能仪等当时先进的设备。”马军表示,1982-1986年是我国造血干细胞临床基础研究的飞速提高期,数年时间,马军培养了16名博士、40余名硕士,并联合各地区研究所,将造血干细胞研究技术推向全国,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研究结果相继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直追国际水平。

1986年,马军成功完成了首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打开了造血干细胞领域临床实践的新局面。

M3型白血病治疗的“哈尔滨方案”

20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太云药师在民间赤脚医生的启发下,提取“毒药”砒霜(主要含三氧化二砷)的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白血病)。

“最开始是肌肉注射,但是会形成大出血。有一位患者自行进行了静脉注射,歪打正着,此后就开始了静脉注射。患者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啊!”马军感慨。

作为该项临床研究的参与者之一,马军表示,此方法一经推出就引起轰动,被称为“哈尔滨方案”,也是治疗M3型白血病的金标准方案。当时开始治疗的第一组患者,至今都还存活。

目前,此方法的治愈率已达92%,而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是全球接诊此类患者数量最多的中心,已超过8000例。“这是中国对世界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典范贡献,应该感谢韩太云药师、张亭栋、孙鸿德、金镇静、徐敬淑、张鹏教授等哈尔滨小组的老一辈学者。”马军表示。

谈及目前东北地区血液病领域的发展现状,马军惋惜地表示:“虽然目前东北地区的血液学发展水平与国内整体水平基本相当,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东北的人才流失,年轻人更多的走向了‘北上广’等大城市。”

即便如此,马军对于血液学的未来依旧充满希望,“不过我们留下来了,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够再继续培养更多的学生,总会有人愿意留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做医生首先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心,还需要有长久的科研耐力,去突破临床瓶颈。未来的血液学领域将是多学科协作的大平台,年轻医生要在传承、发扬老一辈专家优点的基础上,闯出自己的路,争取在国际血液学平台的发言权,早日实现赶超!”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