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者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者日记/详情

70年 北医和祖国共成长

时间:2019-10-10 16:00:00来源:未知作者:徐璐 阅读: 130469

北大医学

70年,沧桑巨变。

70年,“我们”的成长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医学部推出国庆特稿《我和祖国共成长》,分为起点、建设、坎坷、转折、拼搏、复兴六个篇章,记录了北医人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本期刊载“起点”和“建设”篇。

blob.png

起点   一个国家的新生

1949年,魏承毓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已读完两年的预科,这两年他在东城区沙滩红楼的理学院上课;比他高一年级的师姐许鹿希,则已在西城区西什后库的医学院里学习医学专业课;第二年就要毕业的顾方舟,为严镜清先生开设的公共卫生课程着迷,他当医生的决心开始动摇;6年前便已参加革命的彭瑞骢,正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进步学生,发展新党员,挽留老教授;刘思职拒绝了国民党送来的机票,留在了学校,其他教授也大都留了下来。

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进修的王光超、严仁英夫妇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变化,筹划着“响应解放,准备回国”;从哈佛医学院归国的毛燮均发表了《中国今后的牙医教育》一文,他预见到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他准备向上级提出申请,将北医牙医学系更名为口腔医学系。

2月3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城,举行隆重的北平入城仪式。彭瑞骢、许鹿希、魏承毓站在北大医学院的队伍中,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号、敲着鼓、唱着歌,沿街欢迎解放军。此时,他们是如此高兴,因为他们曾经历过黑暗的统治。

10月1日,魏承毓等北大师生与30万人民群众一起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当他们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心潮澎湃,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千里之外,在从旧金山开往香港的克利弗兰总统号轮船上,严仁英等人从收音机上,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唱歌、跳舞,在甲板上尽情欢庆。

建设   一个民族的热血

1951年3月,严仁英跟随卫生部长李德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北医也派出了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吴阶平、曲绵域等都在其中。抗美援朝为中国争取到了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中国人民满腔热血、豪情壮志,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1955年高考,南阳中学考生王德炳成为医疗系(现临床医学专业)在河南录取的十人之一。当时,北医已独立建院,迁址到今日的海淀区学院路38号。王德炳几经辗转到达北医时,学校还处于建设中。

同年,屠呦呦从北医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并即将接受研究抗疟药的任务。60年后,这项任务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在苏联留学的沈渔邨即将回国,由于国内精神科医生奇缺,她在苏联转学精神病学,获得了医学副博士学位,并得到斯坦汉塔夫奖。顾方舟也在这一年毕业回国,并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研究。他研发的“糖丸”疫苗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

1958年,北医增加了两家附属医院——由伍连德博士在1918年创建的中央医院正式划归北医,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院长是热带学病专家钟惠澜。同年,左奇带领医护人员们肩挑手扛,建设了北医三院。

这一年的中秋,许鹿希的丈夫邓稼先对她说:“我要调动工作了,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当时的许鹿希完全不知道丈夫将要去做什么,但她支持丈夫的决定。

1959年,10周年国庆。王德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穿着同学钟南山借给他的一套西服,举着黄色、红色的纸花,拼出国徽的图案。这一年,钟南山在首届全运会上参加一系列比赛,获得400米栏冠军,并以54.2秒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

“国庆时大家都是很兴奋的,这是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王德炳说。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