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女儿12岁“迷恋”超低体重,吃饭算热量,不运动就焦虑…这些青少年正在步入外貌焦虑的深渊

时间:2023-07-07 14:15:45来源:医师报作者:刘琪 阅读: 194887

image.png

       “妈妈,我想吃培根”小学六年级的豆豆(化名)若有所思地问到,但妈妈将培根拿给她时,她却又拒绝了,原因是上网百度了培根的热量为每100克约248千卡。

       除了小朋友们无法拒绝的美食,豆豆待在镜子面前的时间也变久了,时常要侧身看看自己的小肚子,捏捏自己婴儿肥的脸。

       半年前,豆豆向爸妈提出要少吃一些饭,因为吃太多会肠胃消化不良。未发觉异常的爸妈,只好按女儿的要求改善食谱,做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妈妈吃完饭就会给豆豆揉肚子帮助消化,爸爸则带她跑步健身,以为这样食物就能消化地快一点。他们甚至还带娃去看了中医,然而这一切不仅没有奏效,豆豆的行为更加“奇怪”了,有时连一口饭也不吃,运动量却还在增加。

image.png

       靠着这样“极度自律”的生活方式,身高1米45体重60多斤的豆豆迅速瘦到了52斤,直线下降了10斤。但瘦下来的豆豆并没有变得开心,她对自己的食谱越来越苛刻,更加不敢吃了。

       这下爸爸妈妈终于慌神了,豆豆也讲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她认为这一切是自己太胖导致,并决心要将减肥的想法付诸到底。但不管爸妈怎么劝说,都无法扭转豆豆对自己“太胖”的认知,连哄带骗也很难让她接受吃饭。直到在朋友提醒下,被女儿要减肥折磨“疯”的爸妈带着孩子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12岁孩子疯狂减肥背后,竟是患上厌食症……

       经过详细的生理和心理检查,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章瑜发现豆子在有意节制饮食,表现出了一种害怕发胖的无法抗拒的超价观念,并且已经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童的标准,属于“神经性厌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可以治疗甚至治愈吗?章医生表示,临床上首先会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或稍后开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恢复体重,挽救生命;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心理功能,预防复发。

       好在,豆豆爸妈发现及时,豆子目前只是轻度的营养不良,经过临床心理科制定营养食谱和心理干预治疗,目前豆豆的体重正在逐渐上涨。章医生说到,通过恢复饮食,能够调节患者大脑与多巴胺相关的奖赏回路反应,改变与食物摄入控制相关的大脑回路,从而逐渐改变豆豆的厌食行为。

青少年进食障碍多因“怕胖”所致

       青少年的神经性厌食症有两个年龄高峰,分别在13、14岁和17、18岁;除了表现出豆豆这样的过度节食和过度运动型厌食症,还有一种以间歇性暴饮暴食、催吐、导泻的方式来清除食物控制体重。章医生表示,厌食症属于一种进食障碍,患者因为盲目追求苗条,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从而对体重和体形过分关切。她在门诊中诊断和治疗的青少年厌食症患者不在少数,大多存在“身材焦虑”,对外貌过度关注。

image.png

17岁少女患厌食症

       特别越是接近青春期,青少年越关注自己的外貌,也开始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学之间也难免总会相互比较外貌和身材。为了变瘦,不少青少年想通过节食、运动、呕吐、使用减肥药等一系列手段来减轻体重,这就有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症”。青少年体重减轻会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全身的代谢紊乱、内分泌紊乱和躯体并发症。

如何区别“减肥”和“厌食症”?

       不能把所有的减肥一概视为厌食症,如果有人为了减肥适当控制饮食,但没有过度的焦虑紧张和自我负面评价,就属于正常现象。临床上确诊厌食症的标准之一是体重保持在低于期望值15%以上的水平,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厌食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行为、精神心理和生理三个方面的症状。

       行为方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通过非理性的限制进食、过度锻炼、催吐等方法,刻意减少热量摄入,增加消耗,造成明显的低体重和营养不良。

       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无休止地追求瘦,恐惧肥胖或拒绝维持正常体重。有一部分患者明明已经很消瘦,但仍坚持认为自己很胖,只要进食就会马上胖起来。

       生理方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低于最低正常体重标准,并伴有明显营养不良,以及皮肤干燥苍白、头发干枯、全身无力等。严重者还会引发身体机能损害,包括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的问题,女性可能出现闭经或停经,青春期前发病的患者会影响青春期发育。

       除了以上主要症状,厌食症患者还常常会伴有抑郁、焦虑、强迫症、易激惹等表现。

如何让孩子从小免疫“外貌焦虑”?

1.家长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

       当孩子说得有理或做得好时,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做得不当时,不急于批判或者指责,而应先通过沟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白孩子这么做的原由后,引导他们理解这么做的危害性,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2.学校教育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身心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重要微环境,学校教育在塑造青少年与外貌相关的态度和信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除了要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及时关注以外,在班级班会课或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中,也应该加入更多关于美、健康、自信等问题的讨论,从更加宽广的角度引导青少年他们理解“美”,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审美,帮助改变大环境对青少年造成的审美价值的消极导向。

3.改善认知,提高自己的内在实力

       没有稳定的内在自我,就没有稳定的内心价值感和自尊水平。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特长,将其对于美和外貌的焦虑转向更丰富的知识和修养,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真正的接受和悦纳自己的一切。


责任编辑:王凤贺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