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破解ILD诊疗困局:从认知突围到诊疗革新

时间:2025-08-01 17:23:11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2917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外的长椅上,常年坐着拎着鼓鼓囊囊病历袋的人。他们大多从千里之外的县城或地级市辗转而来,病历本上写着“慢阻肺”“哮喘”“不明原因咳嗽”等诊断,却始终被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所折磨。

这些患者的求医路,终点往往指向一组被称为“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复杂病症。“ILD患者平均需等待19-20个月才能确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代华平指出,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诊断周期甚至长达两年或更长。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让患者不再经历漫长等待与误诊之痛,是代华平多年来孜孜求解的核心命题。

确诊为何要等19个月?

“ILD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其诊断和治疗难点,首先源于疾病本身的高度复杂性。”代华平对这种疾病的“难缠”有着深刻体会。

ILD以肺部炎症和纤维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包含200多种类型,涵盖急性、慢性、亚急性及反复发作等多种病程,病因涉及环境暴露、感染、药物、结缔组织疾病等已知因素,还有大量未知病因隐匿其中[1]。

更棘手的是,即便是同一种ILD,其炎症与纤维化的分布、程度在不同阶段也会动态变化。这意味着医生不仅需要识别疾病类型,还必须精准判断其发展阶段,并据此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这种高度异质性使得ILD的诊断必须依赖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协作(MDT),且往往需要根据病情变化反复讨论。然而,基层医院对ILD普遍认知不足:影像科可能识别不出CT上的“网格影”“蜂窝肺”,病理科对纤维化特征不熟悉,风湿科也未必关注患者的肺部症状,导致大量患者早期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时,被误认为“年纪大了”“哮喘”“肥胖”等,待症状严重就医时,肺纤维化往往已不可逆。

治疗层面的挑战同样突出。ILD早期可以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控制,一旦纤维化进展到类似IPF的阶段,有效治疗手段就变得极为有限。此外,由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判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进一步制约了治疗效果。


ILD规范化诊疗之路


“2016年时,要找到15家能较好诊断ILD的中心都不容易。”代华平清晰记得当时的诊疗困境。面对这样的现状,代华平多年来致力于推动ILD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

改变始于“聚沙成塔”的努力。2014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成立,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展到41人。随后,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成立相关专业组,一支覆盖呼吸、影像、病理、风湿免疫等多学科的全国性队伍逐步成型。

2017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牵头成立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联合体ILD协作组,通过继续教育、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举措,将规范化理念向基层辐射。与此同时,一系列“育才计划”同步推进:病例辩论、规范诊疗演讲等活动让年轻医生熟悉ILD的鉴别要点;《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等指南的制定与巡讲,为临床实践提供“操作手册”。

2022年1月启动的“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疗体系与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成为规范化进程的“加速器”。该项目制定规范诊疗中心建设标准,涵盖平台条件、学科团队等具体要求,激发了全国医疗机构的参与热情。截至2024年,300多家单位申报,200余家通过评定,其中超过100家达到优秀水平。

规范化建设与临床研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国家“十三五”“十四五”科技项目支持下,代华平团队搭建起全国ILD患者队列,为深化疾病认识、优化诊疗策略奠定基础。如今,ILD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已纳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规范化建设3.0版。代华平相信,随着专病照护能力的持续提升,ILD的诊疗和研究水平将迎来新的突破。


“最受关注的突破”


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新药研发成为破解ILD治疗困局的关键。代华平参与的FIBRONEER™-IPF和FIBRONEER™-ILD两项全球Ⅲ期试验,近期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和美国胸科学会(ATS)2025年年会上同步发布,引发国际关注。

“这两项研究是近年来ILD新药研发中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受关注的突破。”代华平介绍,试验药物nerandomilast是一种磷酸二酯酶4B(PDE4B)抑制剂,兼具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第52周时用力肺活量(FVC)下降幅度显著降低,18mg剂量组效果更优。更重要的是,虽然两项临床试验的关键次要复合终点(首次出现急性IPF/ILD加重、首次因呼吸系统原因住院或死亡的时间)均未达到,但在FIBRONEER™-ILD临床试验中,仍可发现接受nerandomilast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低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2][3]。

“ILD治疗的核心是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并且减少急性加重、延缓进展、降低死亡风险。”代华平强调,能在这两方面发挥作用,药物的价值就非常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项临床试验中,nerandomilast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保持一致,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与安慰剂组相当[2][3]。“这对需要长期管理的患者很重要。”代华平坦言,目前已获批用于临床的两款抗纤维化药物胃肠道副作用明显,约30%-50%的患者在3至6个月内因无法耐受停药。“ILD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维持疗效,安全性是患者依从性的关键。nerandomilast的安全性数据,为长期管理提供了新可能。”

但她也清醒地指出,现有药物仍远未满足需求:“目前只有两款药,且只能延缓进展,不能逆转病变。”她期待nerandomilast能尽快获批,也期待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能加速突围。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多款抗纤维化新药已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我们希望这些药物能早日应用于临床,不仅为中国患者带来福音,更能走向国际,为全球ILD治疗贡献中国力量。”


构建“中国范式”


从成立协作组到推进规范诊疗中心,从培养多学科团队到推动新药研发,中国ILD学科的发展围绕着“认识、团队、平台、规范”持续发力。

代华平强调,这些工作都是基于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设计的,目的是让更多患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这一实践路径,或许正是ILD诊疗“中国范式”的雏形。在8月2日即将召开的2025间质性肺疾病创新引领发展大会,将以“纤行者拓生机”为主题,展开一场关于“中国范式”构建的专业交流:从十年历程中凝练经验,于国际语境中拓展视野,聚焦ILD领域在科研创新、路径规范、多学科协作上的深度演进。

“学术会议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推动合作的纽带。”代华平提到,此次大会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包括FIBRONEER™试验的核心研究者,通过中外碰撞,共同推动ILD诊疗领域发展。

正如代华平所说,规范诊疗是基石,破解ILD治疗困局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持续创新。“未来征程的核心是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针对痛点,开发更精准的诊断模式、更有效的疗法与新药。”

这些创新力量的持续突破,将助力规范化诊疗体系在全国落地生根,进一步纾解ILD患者的“呼吸之困”。


参考文献:

[1] 代华平. 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 现状、问题与对策[J]. 国际呼吸杂志, 2023, 43(11): 1241-1244. DOI:10.3760/cma.j.cn131368-20231005-00203.

[2] Maher TM, et al. (2025) Nerandomilast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pulmonary fibrosis. In: NEJM. 2025.

[3] Richeldi L, et al. (2025) Nerandomilast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 NEJM. 2025.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