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楼文晖:只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时间:2017-12-06 13:17:09来源:未知作者:本报记者 耿璐 阅读: 129218

与胰腺肿瘤外科的结缘,楼文晖可谓是误打误撞。“父亲对我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行业永远有饭吃,一个是给人做饭的,一个是给人看病的。”虽是玩笑话,却透露出其父对医生职业的敬重,而这份敬重也影响了楼文晖的选择。

1986年,楼文晖以优异成绩如愿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英语班。都说出名要趁早,刚刚步入医坛的楼文晖曾先后获得复旦大学第二届“世纪之星”、上海市第二届“医苑新星” 和复旦大学十佳青年医生提名奖等称号,在行业内可谓小有名气。6年的漫长学习煅就了楼文晖扎实的临床基础,加之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吴肇光教授和秦新裕教授,两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令他获益良多,而自身的聪颖、努力与悟性,更使他取得飞速进步。

而与胰腺肿瘤外科的真正“邂逅”,与吴肇光教授不无关系。上世纪70年代,吴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异种胰岛移植的研究工作。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受出国潮的影响,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都出了国,异种胰岛移植课题就此搁置。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身为吴教授的关门弟子,楼文晖接受了导师的建议,承担起了这个课题,并就此对胰岛移植和胰腺外科产生了兴趣。

博士毕业后,楼文晖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并不能完全代表当前主流的学术方向,而与此同时,国内外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预后很差,因此他将研究方向定为了胰腺肿瘤。2001年,时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的秦新裕教授找到了靳大勇和楼文晖,正式成立了胰腺肿瘤专业组。15年过去了,当时仅有三人的团队已发展成为如今国内治疗胰腺癌的主要中心之一,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并在科研和临床上受到全国、乃至国外同行的瞩目。


blob.png


切除率≠治愈率  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于肿瘤患者而言,外科手术仅仅是治疗手段之一,而非唯一。”



“谈癌色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大众对肿瘤的普遍反应,这同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不断“走高”不无关系。在腹部实体瘤中,胰腺肿瘤已成为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这一切都同胰腺特殊的解剖部位和极为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在腹部各脏器中,胰腺居于后腹膜区域,附近汇聚了腹腔内主要的血管和器官。因此在切除胰腺肿瘤时,还要切除附近其他器官,虽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解剖学上是一体的。“就像上海的徐家汇,如果附近的小马路上有塌陷,只要封住塌陷的马路就可以了,但若是中心的环岛出了问题,那就要把所有的路都封上。”楼文晖举例。

另一方面,胰腺手术的难度不仅在于破坏,更重要的是多吻合口的重建,如果技术不过关,一旦发生胰瘘,带有富含消化酶的胰液很可能会腐蚀周围脏器、血管,甚至造成大出血。即便在技术最顶级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胰腺肿瘤外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病率也高达40%

胰腺癌的另一个特点是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很低。“我们常调侃自己,少有老朋友,却总有新朋友。” 但这些都没有“吓跑”楼文晖,相反,他不断钻研手术技巧,带领团队不断挑战自我,当他们的胰腺肿瘤团队手术切除稳定在70%~80%时,楼文晖却并未把这一目前衡量科室能力的标准当做追求的核心目标,因为在他的理念中,切除率不等于治愈率,改善胰腺癌疗效不能仅仅靠无限地扩大手术范围,而更多的要依赖综合治疗。

楼文晖常常告诫学生:“医生不是上帝,医学也有其局限性。于肿瘤患者而言,外科手术仅仅是治疗手段之一,而非唯一。医生真正的目标应是改善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0年,一位胰头处有6 cm的肿瘤、肝脏多发转移病灶的女患者找到楼文晖。楼文晖并没选择马上切除胰头肿瘤,而是建议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将目前致命的肝脏病灶控制。在其肝脏病灶完全消失后,楼文晖才主刀为患者切除了胰头肿瘤。现在这名患者已完全康复,她常跟其他人介绍:“这就是替我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救命医生!”



blob.png


“实干型医生”  为患者重拾生的希望

全方位地为复杂疾病患者准备健全的会诊机制,一旦患者需要,各科室马上到位。



2007年夏天,一位胰腺癌肝转移患者慕名找到楼文晖,虽然病得很重,但他乐观地说,希望楼文晖可以帮助自己看到奥运会。一般胰腺癌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6个月,面对患者的最后希望,楼文晖没有一口答应,也没直接拒绝,而是告诉患者会尽量选择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延长他的生命。2008年夏天,在楼文晖团队的努力下,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如愿观看了奥运会闭幕式,并奇迹般地坚持到了2010年世博会的开幕式结束。患者去世前,托付爱人一定要把一个弥勒佛送给楼文晖,因为在他心中,这位“实干型”的医生就像弥勒佛一样,微笑着给他希望。

其实,在楼文晖诊治的患者中,可以完成最后心愿的人并不多,疾病几乎没有让医患有喘息的时间,楼文晖深知,唯有争分夺秒才能让患者有更大生存的可能。目前,楼文晖带领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肿瘤科室已启动了相对成熟的多学科反应机制,实现了真正的学科合作。从介入、影像诊断到病理,全方位地为复杂疾病患者提供会诊机制,一旦患者需要,各科室马上到位。



一切技术只为患者解除病痛

他始终带着发现的眼光看待医学,保持着对医学事业最初的热情。



上世纪60年代,胰腺肿瘤切除术的死亡率高达20%,近二十年,胰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微创技术逐渐进入胰腺外科领域。而微创胰腺手术意味着手术切口越来越小,患者的术后恢复越来越快。目前,楼文晖团队也在开展腹腔镜和机器人胰腺手术,虽然微创手术为现代外科手术带来了不少便利,但他始终认为,使用新技术治疗恶性肿瘤的前提永远不能动摇,即需要有着确切的肿瘤学效果,如果微创手术不能保证患者的肿瘤学效果,就用最原始的“笨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这种临床上的科学态度延续到了科研。在楼文晖看来,临床医生应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临床科研,因为这是临床医生的长处:在临床上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临床。

一直以来,胰腺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时间长短国内外皆有争议,为了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2008年,楼文晖带领学生将所有的住院患者按照第1、3、5、7天于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引流液,送到细菌室做培养,结果发现在第5天后,引流液中的细菌菌落数明显上升,证明了引流管放置的时间过长确实会引起逆行感染,为临床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作为教学医院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楼文晖承担着医、教、研三重重任,但在学生眼中,他始终带着发现的眼光看待医学,保持着对医学事业最初的热情。正是这份热情,让他不屑于只做一名“手术匠”,带领着团队向更高的目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不断前行。




微信图片_20170913132016.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