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介入是外周动脉疾病主要治疗手段

时间:2017-12-07 16:37:36来源:未知作者: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 刘长乐 李广平 阅读: 85135

2014年5月,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发布了最新“外周动脉疾病(PAD)血管内介入治疗共识声明”,包括“2014 SCAI主-髂动脉介入共识声明:恰当地使用标准”和“2014 SCAI股-腘动脉介入共识声明:恰当地使用标准”。PAD指除冠脉之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动脉搏动异常、行走时下肢无力或活动受限、直立或斜躺时局限于足或腿部静息性疼痛等,常伴严重并发症,包括间歇性跛行、截肢等。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PAD主要病因。新共识主要从解剖、临床治疗、手术技巧和策略三方面因素,推荐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应用于几乎所有主-髂动脉PAD。


blob.png

新共识指出,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PAD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成功率>90%,死亡率低,是生活方式改善和运动未能有效控制症状患者的适宜治疗策略,但对比剂肾病等需引起足够重视。


支架类型并无太大区别

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可广泛用于多种PAD病变,得益于药物洗脱球囊、药物洗脱支架和可吸收生物支架等新设备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COBEST试验表明,对于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分级为C和D病变,覆膜支架可能优于裸金属支架;但对于B级病变,二者无明显差异。

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哪种支架优于其他类型,不同支架疗效相似,但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共识指出,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主-髂动脉PAD在径向支撑力和位置精确度两方面具有优势,更适用于严重钙化性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其优点包括灵活性好、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血管、可用于更大长度的病变等。


入路选择需综合考虑

动脉入路选择需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等。对于TASC分级为A、B、C级的主-髂动脉PAD,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动脉内膜切除术,证据表明前者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更具优势。

共识推荐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于较严重的主-髂动脉PAD患者,定义为主-髂动脉狭窄>50%、静息平均步行压力梯度>5 mm Hg,跛行伴严重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2~6)。

股-腘动脉PAD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高的情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其绝对适应证包括:(1)股-腘动脉狭窄>70%或CTO、跛行影响生活或工作(Rutherford分级2~3)、药物治疗和(或)步行治疗不能耐受或失败;(2)股-腘动脉狭窄>70%或CTO伴严重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2~6);(3)股总动脉狭窄>70%或CTO、临床需要血管通路。


各指南对抗栓治疗的推荐

2006年版ACC/AHA PAD诊疗指南

推荐阿司匹林(75~325 mg)降低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风险,氯吡格雷(75 mg/d)可替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无心衰者服用西洛他唑(100 mg、Bid)有效,所有间歇性跛行严重已影响日常活动者(无心衰情况下),建议考虑西洛他唑试验性治疗。

2011年版ACC/AHA PAD诊疗指南

阿司匹林(75~325 mg)用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症状性PAD患者卒中、心肌梗死、血管性疾病死亡风险安全、有效,包括间歇性跛行、严重下肢缺血、既往下肢动脉重建或因缺血截肢(Ⅰ,B)。氯吡格雷(75 mg)可安全、有效替代阿司匹林(Ⅰ,B)。

2014年 SCAI PAD共识声明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PAD患者予阿司匹林(81~325 mg/d),双重抗血小板(如加用普拉格雷、替卡格雷等)用于主-髂动脉PAD患者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尚无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对于介入术中抗凝药物的选择,仍推荐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微信图片_20170913132016.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