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治疗有新方案,推动临床治疗格局变革

时间:2025-04-25 19:26:36来源:医师报作者:赵明 阅读: 22831

日前,口服靶向药英立达®(Inlyta®,通用名:阿昔替尼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中高危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一线治疗。

阿昔替尼是一种口服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和3的强效和高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肿瘤生长、血管新生和肿瘤进展。此次一线适应证的获批是基于国内首个晚期肾癌靶免联合治疗的关键Ⅲ期临床RENOTORCH 研究。该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翼然教授联合牵头,不仅填补了我国肾癌治疗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靶免联合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高级别循证证据。

基于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结果,经过14.6个月的中位随访,相较于对照组,接受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可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从9.8个月延长至18.0个月(HR=0.65,P=0.0028),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尚未达到,但总生存曲线显示,联合治疗组的OS得到显著延长,死亡风险降低39%(HR=0.61)。

肾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病例约为7.37 万例,死亡病例约为2.4万例。在全球肾癌患者中,中国确诊病例和相关死亡病例数位列第一,负担严重。其中,肾细胞癌(RCC)约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90%。由于肾癌在早期症状隐匿,约有30%的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是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肾癌,而局限性患者接受肾切除术后,在5年内仍有20-50%出现肿瘤远处转移。

近二十年来,肾癌的系统性药物治疗以靶向治疗为主,但相较于低危患者,中、高危的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接受抗血管靶向治疗的效果有限,尤其是高危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仅有5.4个月,对新型治疗方案的需求更为迫切。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晚期肾癌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RENOTORCH主要研究者之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表示:“阿昔替尼与多款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联用,已是国际上晚期肾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法,此次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获批,无疑是我国在晚期肾癌靶免联合治疗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从研究数据看,这一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大幅延长患者的长生存期,并且通过医保覆盖实现了更广泛的临床可及性,能在帮助患者降低治疗负担的同时,带来更多生机。”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