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催眠
最近,由徐铮、莫文蔚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正在全国热映,电影本身的好评如潮也引起了大家对“催眠”的关注。
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的展现形式,它所呈现给大家的那种玄妙的体验不免会对“催眠”产生一种“神化作用”。然而现实中的催眠真的有如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么神乎其神吗?
是作秀还是神奇?催眠在医学领域到底还能完成哪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催眠是一种古老的心理治疗方法
谈到神奇的催眠,不得不从其历史演变说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旭东向记者介绍,催眠术距今大概已有两百年历史。当年在欧洲流行的古老“催眠术”是由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发现的。后来发现其中涉及心理机制,人受到暗示后,可以出现意识状态的改变,这在教科书中称为“意识改变状态”或“非常意识状态”。人在催眠时是没有睡着的,只是意识狭窄了,催眠不是睡眠。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晓驷表示,催眠属于行为治疗的一种。精神分析学派在对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时,常会用到催眠疗法,但催眠并不适合于重症精神病、成瘾性疾病的治疗,较常见于治疗轻型的精神障碍。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告诉记者,实施催眠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接受催眠的人要具备一定的暗示性,实施催眠的人需要接受过专门训练且具备较高的技巧,安静、温度适合且光线较暗的环境更适合催眠,这也与被催眠人的心理需求有关。
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
电视台曾播放过这样的节目:经过催眠师的一番引导后,被催眠者可以被催眠成一根笔挺的“人棍”平架于两把椅子上,笔挺的人身上甚至可以坐上一两个人。
专家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视中所展现的“人棍”现象,是可以通过催眠做到的。但即便这样,我们开展催眠的目的仅仅如此吗?
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张聪沛解释道,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说出自己的潜意识;有些人存在心理障碍,但其自身很难明确说出其障碍所在,简而言之就是自己不会说,总结不出来。通过催眠的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其内心深处矛盾和冲突所在。此外,存在心理障碍的人很难被说服,本身排斥心理治疗,此时可以用催眠治疗的方法,解除患者的警戒,然后向患者导入一种医生想要看到、想要了解的环境,使其自己说出来。
杨甫德介绍说,催眠较常用于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过度紧张、疲劳人群的治疗。“现在很少被当作独立的、系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一般会当做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赵旭东补充道。
“对于一些癔症患者我们也经常运用催眠治疗,效果也往往立竿见影。”张聪沛告诉记者,癔症也就是患者本身并无任何生理疾病,但却认为自己有问题,进而出现无法站立、视力模糊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可以通过催眠治疗,向其导入意识或思想,使其转变自己固有臆想观念。”
不要将催眠神化
“催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不能将其夸大,甚至神化。”赵旭东、杨甫德等专家着重提出此观点。当人们见识到催眠的神奇之后,便很容易将其神化,这是从事精神、心理治疗的医务人员最为担心的。
社会上有许多关于催眠的传言,例如可以在催眠状态下完全控制他人,让其说出内心的一切秘密,让其做出平时绝不敢做的行为。张聪沛解释,“其实在催眠状态下,人是存在潜意识警惕性的,对于催眠他人自杀、问出银行卡密码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被催眠者已将注意力集中于催眠师身上,对催眠师的话会记得很清楚,并且联想丰富,而其他人的话反倒不在意。”
另一方面,大家之所以会认为催眠很神奇、很神秘,主要源于不了解。张聪沛表示:“催眠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一般人也能掌握,但需要专业的培训。理论上有两个学时就能学会,但开展催眠则需要200学时以上。”
杨甫德指出,催眠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高级疗法,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在医疗行为中,要求副高以上的医师才能够开展。
伦理及监管问题不容忽视
催眠在伦理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张聪沛指出,催眠师的人品一定要好,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医学领域的催眠治疗一定只能针对于患者,对于正常人绝对慎用。
张聪沛向记者举例说明:假如一名催眠师给一个女孩催眠后,向其导入“你一定要喜欢我”的意识,待女孩恢复过来后,往往会增加女孩的焦虑情绪。因为女孩很有可能会在导入意识的驱使下亲近催眠师,但这种行为的原由女孩自己却并不知道。“因此,催眠师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用于医疗,催眠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但用于他用是绝对禁止的。”
赵旭东对此非常认同,“我本人做催眠,但从不教别人做,如果未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培训,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仅使用该技术开展治疗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国已经出过太多的‘大师’,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很有可能以此来招摇撞骗,催眠术也非常容易演变成骗术、巫术。”
“催眠治疗时必须要求有第三人在场,不能一对一地开展。患者清醒之后要留观20~30分钟,对高空行为、高速驾驶尤其要避免。催眠治疗对被治疗者的个性特点、所受创伤、心理问题要有清晰了解,否则很可能使被催眠者失去平衡,失去意识后对自我的完整性构成影响。”赵旭东补充道。
李晓驷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严格来讲,催眠仅应该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由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在医疗机构中使用。但我们在电视上常常会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催眠表演,这源于目前我国对于催眠的管理上存在的空白,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对于催眠的管理细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
巧用“自我催眠”来减压
2013年10月,澳大利亚一份对1.4万名医生和医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医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4倍,在之前的一年中,1/10的医生和医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当前中国医务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调整自我状态,而非抱怨与回避,专家认为医生不妨尝试“自我催眠”这个妙招。
自我催眠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缓解压力、放松的方法。选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可坐可躺,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椅子上,配合深呼吸做一些思维冥想。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想是最好的,但是比较难。可以想象一些宽阔的、一望无际的、美好的场景,如天空、草原、大海、阳光、沙滩、海风等。
自己暗示自己,想象自己的头部发热,温暖的感觉逐步扩展到颈部、胸部、四肢,进而延伸到每一个神经末梢,透过意念来想象这种感觉。
意念确实能够给人造成影响。例如思想中强制性地告诉自己明天5点起床,一般情况下都会准时醒来,尽管平时可能是7点醒。有时特别关注的一件事会给自己造成影响,会在身体里留下记忆。
此外,一定要保证睡眠。睡眠不仅是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大脑清洗的过程,脑细胞工作一天的代谢物质需要排泄出来,睡眠就是这样一个清洗的过程。缺少睡眠,清洗就不会很干净,进而影响第二天的大脑状态。一天尽量不要少于6小时的睡眠。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 杨甫德
一个月内一定要留给自己1~2天发呆、什么都不想的时间,将自己清空。要给自己一个休息的心理预期。例如盼望清明假期、五一假期、端午假期等能好好休息一下。虽然明知自己这种预期可能完不成,但预期过程中的幸福感可以减轻当前的压力,因此“望梅止渴”的典故是完全合理的。
——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院长 张聪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2025-04-29 -
04-262025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让基层医疗强起来
-
new以患者为中心,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聚焦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邀请多位医疗管理、临床与药学专家,围绕重大疾病防治、老年健康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院发展、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为医疗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2025-04-22 -
04-212025
医疗AI的“善”与“恶”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