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咳嗽里的时间差:一张HRCT改变的两种人生 | 与光同行

时间:2025-10-11 08:41:13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7498

撰文|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

口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副主任医师 王志强

那位六十多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是在血管外科的病房里被“拽”进呼吸科视野的。

他因下肢静脉曲张住院,与呼吸科本无交集。直到某天查房,他对管床医生抱怨:“最近总咳嗽,走快了还喘。”这句漫不经心的话,让医生立刻拨通了呼吸科的会诊电话。

当王志强赶到病房时,患者躺在床上解释说:“我这关节炎十几年了,咳嗽不算啥大事。”追问之下才得知,他的干咳已经持续半年之久,却一直未引起重视。

王志强建议做胸部高分辨CT(HRCT),以排查间质性肺疾病。出乎意料的是,患者直接摇头拒绝:“这是关节炎引起的老毛病,不用查。”

这一次拒绝,为病情滑坡埋下了伏笔。


从“不在乎”到“追悔莫及”

半年后,在呼吸科门诊,王志强再次见到了这位患者。

他进门时走几步就喘,说话断断续续:“王医生,我这咳嗽越来越厉害,晚上无法躺平睡觉……”

那张被拒绝了半年的HRCT,终于成了“刚需”。影像显示,双肺底部布满网格状阴影,局部已出现蜂窝影。这是典型的间质性肺疾病进展表现,且与他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密切相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疾病的比例并不低。”王志强回忆,第一次会诊时,他就提醒过这一点,但患者始终坚持“关节痛和咳嗽没关系”。2023ACR/CHEST联合指南已明确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属于ILD高风险人群,应当早期开展HRCT与肺功能筛查[1]。

更令人揪心的,是肺功能结果:用力肺活量(FVC)仅剩预计值的61%。这意味着肺的储备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启动多学科会诊的那天,患者的态度已截然不同。风湿科医生调整了他的抗类风湿方案,呼吸科团队明确诊断为进展性肺纤维化,予加用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并辅以激素控制炎症。

治疗过程中,患者反复追问:“还能好吗?”他明显焦虑,语气中夹杂着后悔和恐惧。半年前那个不在乎的样子,判若两人。

三个月后复诊,咳嗽确实减轻了,但肺功能没有恢复到理想状态。

家属时常埋怨:“当初为什么不听医生的,早点做检查呢?”患者也埋怨家属:“为什么不再劝我一次?”相互指责,成为家庭间难以言说的痛。

这段被耽误的路径,成为所有人心里的结。


另一种结局

相比之下,另一位40多岁的公务员,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因“顽固干咳3个月”来诊。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多家医院用过止咳药、吸入激素,甚至尝试过中药,都没有缓解。“他说自己每年单位体检都正常,X线胸片也从没提示过问题。”

王志强仔细翻看检查单,发现肺弥散功能轻度下降。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必须排查间质性肺疾病。”

当听到需要做HRCT时,患者起初也有顾虑:“我刚做过X线,没问题啊。CT辐射大吧?”家属倒是同意:“就听医生的。”

HRCT结果让一切水落石出:胸膜下和双肺基底部出现了网格影,部分区域已呈蜂窝样改变。进一步排除风湿免疫相关因素后,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幸运的是,因发现得早,肺功能尚未严重受损。

王志强立即为他开具了尼达尼布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再次复诊,患者的影像几乎没有明显进展,肺功能保持稳定。

“他说现在爬楼不喘了,咳嗽也轻了,还会自己记录症状。”王志强笑着回忆。

及时捕捉到信号,使他避免了走向重症的歧路。


与隐匿疾病的“影像赛跑”

两个案例,如同硬币的两面。一个被耽误,一个被及时拦截。

在间质性肺疾病的诊疗中,最重要的“武器”,不是药物,而是“早发现”的意识。

王志强形容,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种“非常隐匿、鬼祟的疾病”。它常常缺乏典型症状,早期表现只是轻微的干咳或活动后气促,极易被患者忽略。胸部X线常常“看起来很正常”,但HRCT却能揭示蛛丝马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HRCT的重要性。”他解释道,X线就像“隔着毛玻璃看东西”,无法捕捉早期细微的病变;而HRCT能显示到肺小叶水平。

HRCT的优点在于比X线拥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能发现X线常规无法明确识别的弥漫性病变[2]。

根据欧洲多国横断面调查结果,ILD从症状到确诊的平均诊断延迟达15.5个月[3]。而在王志强团队的病例里,最快能做到7~8个月确诊,“已经算是快的了,但前提是患者愿意配合做检查。”

现实中,他遇到过太多犹豫不决的患者。他们觉得“没什么大事”,迟迟不愿接受检查,等到症状明显、病变已成时,再回头已然困难重重。

“这病不等人。”王志强语气凝重,“我不希望他们害怕,但必须让他们明白,早一步做HRCT,就可能多一分机会稳住病情。”

在王志强看来,HRCT的意义不仅在于“能不能看到”,更在于“能不能看懂”。典型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常常可以在HRCT上看到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影等典型表现,尤其是以胸膜下为主的分布格局。这些特征构成了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型影像模式,也往往提示疾病已进入不可逆的纤维化阶段,预后更差。

而对于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PF)患者,HRCT还能通过动态随访,直观评估病变的进展速度:蜂窝影面积的扩大、纤维化范围的增加,甚至轻微的结构畸形,都在提示病情的进展。

正因如此,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干预的目标不是“治愈”,而是“延缓”,让网格影不进一步扩展,肺功能也得以在可控范围内保持稳定。

这场“影像战”,意义就在于拦住疾病的脚步,让患者能多几年安稳呼吸。

王.jpg


参考文献

【1】Johnson, Sindhu R et al. “2023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HEST) Guideline for the Screening and Monitoring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People with Systemic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Hoboken, N.J.) vol. 76,8 (2024): 1201-1213. doi:10.1002/art.42860

【2】Gogali, A., Wells, A.U. Diagnostic approach to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urr Respir Care Rep 1, 199–207 (2012).
https://doi.org/10.1007/s13665-012-0029-6

【3】Chaudhuri, Nazia et al. “Treatment patterns and patient journey in progressive pulmonary fibrosi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Respiratory researchvol. 25,1 364. 9 Oct. 2024,
doi:10.1186/s12931-024-02995-9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PC-CN-105572

有效期至:2026年9月23日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