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解码补体,共话PNH诊疗新纪元——2025补体日学术大会血液分论坛圆满闭幕

时间:2025-09-23 16:47:09来源:医师报作者:王丽娜 阅读: 383

8月23日,由《医师报》与阿斯利康联合主办的“解码补体,无罕人生”补体日学术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汇聚近300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补体系统在血液、肾脏及神经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在血液分论坛中,专家们聚焦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系统梳理了该病的诊疗现状、临床进展与管理策略,为推动PNH规范化、全程化诊疗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持。

诊疗现状:对PNH认知不足、规范管理欠缺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由于X染色体上PIGA基因突变导致GPI锚连蛋白缺失,进而引起补体系统攻击血细胞的罕见溶血性疾病[1]。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血管内溶血、血栓形成和骨髓衰竭为主要特征,长期面临诊断延迟、治疗不规范和管理碎片化等严峻挑战。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PNH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20~40岁[2],但因认知不足或多科室辗转,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需2年时间[2]。诊断延误直接导致患者错失早期治疗机会,疾病进展为严重溶血、反复血栓或骨髓衰竭,显著影响预后。既往回顾性分析显示,传统治疗下PNH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35%,其中血栓事件是首要死亡原因[3]。中国数据显示10年生存率约70%,同样以血栓为最主要死亡原因[4]

治疗方面,长期以来PNH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支持疗法。激素治疗仅能带来短期症状改善,反而可能延误规范治疗[5]。治疗选择的局限性和巨大的疾病负担,使得PNH患者长期面临生存质量低下和预期寿命缩短的困境。

此外,PNH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呈现碎片化特点,缺乏系统的随访监测和患者教育体系,对溶血指标、克隆大小演变、血栓风险评估以及长期并发症的监测不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薄弱,难以满足PNH作为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的长期管理需求[6]

指南推动:PNH进入靶向规范治疗新时代

2024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PNH诊疗实践步入以靶向治疗为核心的新阶段[7]。该指南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对2013年版共识进行了重要更新和完善,着力推动PNH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全程化。

指南的更新突出体现在三大重点领域。首先,在诊断层面更加强调及时性与精准性。指南明确列出了PNH克隆筛查的多项临床指征 [7]。同时,指南建议建立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机制,整合血液科、输血科、肾内科、神经科、产科等资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解决患者因疾病多系统受累而辗转多科的困境。

其次,在治疗层面实现了革命性转变,治疗理念和策略日趋规范。补体抑制剂被确立为经典型PNH的一线治疗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8]。治疗目标也随之升级,从过去单纯缓解症状转变为追求全面控制溶血、使血常规指标恢复正常、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临床治愈[7]。

另外,在患者管理层面,新指南倡导将PNH作为慢性病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管理[6]。

国际视角:补体抑制剂重塑PNH治疗格局

从全球视角看,补体抑制剂的应用彻底改变了PNH的治疗格局和疾病预后。自2007年依库珠单抗作为首个补体C5抑制剂获得批准以来,PNH治疗进入了靶向治疗新时代。

国际临床研究证实,依库珠单抗治疗可PNH患者的LDH水平持续下降并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9]。来自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该治疗使血栓事件发生率降低85%以上,并改善肾功能指标。更重要的是,接受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从对照组66.8%提高到95.5%,接近健康对照人群水平[9]。这一转变使PNH从一种致命性疾病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成为血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7]。

基于多项关键临床研究,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指南/共识均推荐,对于PNH 中伴有明显溶血和/或相关症状者,可启动补体抑制剂治疗。对于亚临床型PNH,应监测其 PNH 克隆变化及临床症状的发展及转归,当出现溶血和/或相关症状时,可启动补体抑制剂治疗[10]。

随着补体靶向治疗的发展,多种机制的补体抑制剂已获批用于PNH。除C5抑制剂外,还包括抗C3的药物(2019)、抗B因子的药物(2023)及抗D因子的药物(2024)。这些药物通过上游抑制,在控制血管内溶血的同时减少血管外溶血,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选择[11]。

展望未来,PNH的治疗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个体化和全球协作的方向发展。长效C5抑制剂的研发应用,以及不同作用机制补体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策略,将是国际研究的重点。

特殊临床场景与长期管理

PNH的临床异质性决定了其管理需要高度个体化,尤其在合并其他疾病或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时,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PNH与骨髓衰竭性疾病关系密切,约30%~50%的PNH患者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AA)[12]。这类患者预后往往比单纯PNH更差。因此,临床实践中应对所有疑似AA或MDS的患者常规进行PNH克隆筛查,以实现早诊早治[12]。合并骨髓衰竭者建议应用免疫抑制剂联合促造血治疗。若患者PNH克隆比例较高且伴有溶血,可免疫抑制剂和补体抑制剂联用;有合适供者的年轻患者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使用补体抑制剂时应警惕感染风险。

PNH的长期治疗管理与依从性提升是决定远期预后的关键。补体抑制剂需长期规范应用,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爆发性溶血,危及生命。提升依从性需要多方合力,通过医疗系统、医保政策、医药企业和社会支持的共同协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PNH终身管理体系,最终让患者实现与健康人群相近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结语

本次补体日学术大会血液分论坛系统展示了PNH在疾病认知、诊断技术、治疗策略和患者管理方面的多项进展。PNH治疗已逐渐告别依赖激素的传统方案,全面迈入精准靶向治疗的新时代。未来,通过医学界、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必将持续优化PNH的诊疗格局,推动诊断更早、治疗更准、管理更精,最终让更多的PNH患者摆脱疾病桎梏,迈向充满希望的"无罕人生"。

参考文献

1.乐偲,杜亚丽,黄杨钰,等.补体抑制剂在罕见病的临床应用[J].罕见病研究,2022,1(4):391.

2.中国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2023年5月.

3. Sharma VR.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athogenesis, testing, and diagnosis. Clin Adv Hematol Oncol. 2013 Sep;11 Suppl 13(9):2-8.

4. Rong Fu , Liyan Li , Lijuan Li ,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2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in China. J Clin Lab Anal

5.杨慧,徐丹,徐金格,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7):560566

6.秦苗.遇见"先锋派"|何广胜教授:致死性"超级罕见病"PNH迎来了"变身"慢性病的拐点.医师报[20231009]
https://mp.weixin.qq.com/s/FuamJsQaBT5_TV8vYiy7JQ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克隆筛查及补体抑制剂治疗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45(02):109114.

8.李莉,付蓉.句句干货聚焦PNH|付蓉教授解读《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4年版)》.医师报肿瘤频道.[2025-01-17].
https://mp.weixin.qq.com/s/HlGtPeQcrr3EG_nNSBo3Fg

9 Kelly RJ,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eculizumab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sustained efficacy and improved survival. Blood. 2011;117(25):6786-92.

10. Christoph QS, Britta H, Hubert S. The complement model disease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Eur J Immunol. 2024 ,54(11):e2350817.

11. 韩冰,张连生,张抒扬,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补体抑制剂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罕见病研究 . 2025 ,4 (01)

12 .贾晋松.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7):564569,587.

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68158 有效期至:2025-12-21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