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者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者日记/详情

史轶蘩院士教我敬畏科学

时间:2017-12-15 13:53:41来源:未知作者:李光伟 阅读: 98063

blob.png

史轶蘩(1928.11.1~2013.2.13)江苏省溧阳县人。1946~1949年在北京私立燕京大学医预系学习,1950年获理学院生物系学士学位,1949~195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81~1982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1953年始,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至今,历任实习医生、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内分泌科主任及国家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及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等职务。1993年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所有认识或和史轶蘩教授共事过的人无不认为她是个严厉的学者。可在我心中,史轶蘩教授却是位严谨而不失谦和,严格、严肃又不失关爱的长者。

记得一次我看到她下班后匆匆走向病房,探望做实验时皮肤被灼伤的一位老技师。她手里端着的盘子里,两层整整齐齐排放着几个熟透了的柿子。我当时真的觉得这不仅是几个水果,而是她老人家体贴关心同事的一片诚心……

让我更为感触的是她对科学的敬畏,这种敬畏一直约束着我,让我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说老实话,1963年,当我刚刚进入协和医科大学时,仅仅是想当一名好医生,没有想过要去做一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因为当时的我看来那是遥不可及的,但正是史轶蘩教授带我进入了神秘、神圣的科研领域。

在进修学习进入尾声的时候,一天,史轶蘩教授郑重地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让我做一些病例总结。她说协和医院的病案是世界医学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贝,她从教我列表格做起,收集资料、做统计分析、写成论文、把令人头疼的长句改为短句,直到使文章更容易感染人……甚至告诉我为什么写好的文章应该放在抽屉里“冷却”半年再送出去发表,她认为这样可以防止错误的东西走出家门。正是她的这些教导使我很快理解了为什么“在科学的入口处就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以至于“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半点儿虚伪和骄傲”这些至理名言能时刻在我耳际萦回。

她教导我,科研是“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科研的灵魂是创新”,“科研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改变现状”。再看看如今的科研,有多少称得上是创新,又有多少是解决了问题。难怪有些人批评这些科研是垃圾制造厂!再看看史轶蘩教授的团队早年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垂体生长激素瘤病情活动的十大指标”、“甲旁亢合并骨软化”等论文,这些论文的论断不断地被其它研究所证实及应用。在当时我国不能直接测定生长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情况下,这些论文帮助无数医生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可以说,他们是我国内分泌学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作为其中的领袖人物,史轶蘩教授没有一点架子,敢于对自己学生提出的问题说“不知道”。多年前,我们已经知道妊娠期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增加会干扰甲状腺功能的判定,但是当时国内还不能测定游离T3和游离T4。我有一次问她:“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随孕期变化有多大?”她的回答竟然是:“我不知道!”还让我去图书馆查询到结果后告诉她答案。她的“不知道”无形中让我对她更增无限敬佩!

从1983年成为她的学生到她的最终离去,三十余年的相处,让我深深感到她的亲切慈祥和诚恳待人。在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期间,我每次从外地回来向她汇报写论文的进展情况时,她都会首先亲切地询问家里的情况,像对待孩子一样从冰箱里拿出水果给我吃,有时还会拿着碗,带着我一起去医院的小食堂吃饭。虽然她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可这些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大恩不言谢”。史轶蘩教授所给予我的,不是一句“谢谢”就能完全表达的,但我还是要说:史轶蘩教授,谢谢您给我的科研启蒙!谢谢您教我敬畏科学!

666613127165444301.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