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医随感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行医随感/详情

协和百年 正在协和青年身上延续

时间:2018-04-17 11:55:24来源:未知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何仲 阅读: 115090

“协和·青年专栏

开栏语 

协和百年 正在协和青年身上延续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何仲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说过,“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医学不是冷冰冰的,应该是有温度的科学,对临床医生而言,他们不仅手握柳叶刀,用精湛的医技去服务病人,更要有满腔的仁爱,用人文的情怀去雕琢自己。对于基础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及从业者来说,科研或实践,同样需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上,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协和走过了一百年,不仅在于精湛的医疗技术,更孕育了独特的医学人文情怀。协和培养丰富的责任心、同情心,解决复杂问题和果断临床决策的能力;培养善于反思总结、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协和的育人是全人培养过程,医德与医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教育和互动过程中师生共长。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常常寄语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时代不断发展,这些理念在协和青年身上不断得到传承与坚持。现在,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声音。

“协和青年”专栏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指导,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学社具体负责,我们希望挖掘“协和精神”,传播“协和精神”。期待本专栏成为同行交流、服务公众的平台。


专栏第一篇 

 

感悟恩师之教导

业精仁爱 协和之道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级外科学临床型研究生  孔祥溢  

 

我的硕士导师是神经外科的杨义教授,博士导师是王任直教授。两位老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时光匆匆,三四十年了。从青年研究生,成长为从事神经外科的国际知名专家,他们目睹了协和医院以及神经外科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变迁。他们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行医这么多年,最不能忘却的是协和教会给他们的行医信念,那就是业精仁爱。我深受感召,作此篇,以自我鞭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协和之道,追求的是业务精湛。协和的名声和耀眼光芒,源于从这里走出的一连串医术精湛、可以让同行和老百姓记住的名字,黄家驷、张孝骞、林巧稚、诸福棠、吴英恺、曾宪九、吴阶平……这些协和医学大家的相继涌现,曾经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半个天空。协和的老院长董炳琨前辈对协和的发展与管理有过深刻思考及工作体会,在他看来,这些协和“医圣”们倡导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是得以成就协和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三基三严”道出了医学工作的根本法则。

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协和之道,在于求真务实、勤于实践。“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临床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不能离开病人,要深入到病人中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吴宁教授晚年曾说过,“医学其实是一门不需要太聪明的人来干的工作,只需像我这样资质平平,但绝对是踏踏实实、勤奋肯干肯吃苦的人,它要求必须踏实地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协和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通向医学大师的必由之路”,迄今被医界奉为经典,就在于突出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有机结合,以“三基三严”为法则,以踏实、勤奋为作风,在临床实践中打造精湛的技艺。

吴英恺教授回忆当年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时说过:“经过这一年,在临床外科训练上来讲,真好比跨过了黄河,越过了长江。无论急病、慢病的处理,我总是胸有成竹、手有技巧,逐渐成为一位具有独立工作本领、又有发展前途的外科医师。”神经外科是一个高风险的学科,更要求我们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加严谨求精的态度勤奋工作。唯此,才可能探索到事物的本质,才有可能创新。我们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风范和榜样,使我国神经外科学事业在近三十年飞速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协和之道,在于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不断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被运用到神经外科学中,使其内涵不断扩大。临证越广,医术越精,我国医疗资源居世界首位,这为我们的临床创新,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和迈向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赵以成教授就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脑肿瘤手术治疗。国内最早的小脑肿瘤切除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手术、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等亦均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今天的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更是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承担多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创新一直是协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前辈们不断开拓进取的事迹启示我们不仅要重视集成创新和消化引进再创新,更要关注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原始自主创新。现代神经外科医师要有接受新知识和创新的意识与头脑;而全面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多听、多看、多做、多想,在专业方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恰恰是创新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学者,习也;术者,行且传也”。为医之道,亦在于且习且传。年轻神经外科医师要保持勤奋好学的风气,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在患者术后致残乃至死亡时,认真反思,分析原因并加以修正。像张孝骞这样的名医,到了八十岁时,仍然自谦,说自己没有资格写书,永远在学习,对病人的病情永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前辈们同时为我们年轻一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秉承了“老协和”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精雕细刻、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传统造就了协和人的优良素质,激励了协和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使我们学会如何在失误中学习、在批评中成长,最终领略了悬壶济世的真谛和价值。

古人云:“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协和先辈不断推动中国医学臻于化境,成为一个时代医学领域之翘楚。他们的教书育才、治学为人、通识洞见、傲骨良知,给后人留下了千金难买的借鉴,其德、才、情、智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他们除了精湛杰出的医术,更让人钦佩的是其为医、做人的精神。他们“鞠躬尽瘁,作丝为茧,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难”,向病人学习,以诊治病人为幸福。他们愿意“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协和以卓越理想与精品打造而照亮医学中国,从医三十年,在品读它的每一段传奇故事时,在成功治愈每一位患者后,心灵总是更能接近医学高贵而神圣的“仁爱”精神。


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仁爱”乃为医之首道。正所谓“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病人,并且是处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有心理反应的病人。因此,在协和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医学这门学科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并让人求新、务实并有仁爱。


协和的“仁爱”首先表现在敬畏生命,这是医德的底线,是医生的第一品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只有懂得敬畏生命,才可能有大慈恻隐之心,才愿普救含灵之苦。医生应该具备一颗爱心,一颗怜悯的心,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病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信任,对医生本人的信任。对能够救治的病人,应当尽全力救治,使之能够尽早恢复健康;对不能够救治的病人,尤其癌症晚期的患者,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他安详地、有尊严地度过余下的生命。


协和的“仁爱”其次表现为善良待病人、勇于担当、无愧于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其笔记中写道:“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身心凄惨。”老百姓求医看病,除了希望解除生理上的疾痛,更希望得到医生的情感关怀。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就足以令人感动。因此,医生虽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但至少要有一颗仁慈心,合理检查、合理开药、合理治疗。老百姓对好医生的标准有千万条,但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善待病人。心中要随时随地地关怀你的病人,手术前给以关心,手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恢复情况。


协和的“仁爱”注重医生的人文修养。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人文修养是医生的基本修养之一,虽然无形,却隐藏在医生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没有它,医生就成了修理匠。诊室里,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病人恭敬地递上片子,医生接过片子,眼睛根本不看病人,边看片子边问:“怎么了?”于是,病人诚惶诚恐地叙述病情,而医生则低头开单,似听非听,最后来一句:“先去化验吧。”一个把病人当成机器的医生,即便有妙手回春之力,谁又能说他是好医生呢?古人云:“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这是医学人文修养的外在表现。


协和的“仁爱”不仅是针对患者,也体现在善待同事、合作者,各级医生、护士、麻醉师。单枪匹马是完不成一台手术的;抢救危重病人时,也离不开多专业、多科室,以致多单位的协调合作。在手术台上,应该沉着应对、镇定自若、稳如泰山;而喝斥或埋怨助手和护士、摔扔器械、唉声叹气不会是一个高明的大夫,也肯定出不了高质量的手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医患之间,为医同道之间当同舟共济,“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风雨韶华近百年,协和的名声在中国几乎老少妇孺皆知,外界对每一个协和医生的期望值也很高,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别人眼中都代表了协和形象。“协和”这两个字形成的金字招牌已无法估价,其意义早已超越协和本身。在这个品牌背后,蕴含着关于无限生机的想象、救死扶伤和悬壶济世的民间传说、曾经的医学大家的丰功伟绩,它们使得“协和”成为吸引病人的圣殿。而大多数在协和工作的人,因为希望自己不给这两个字抹黑而自律、 勤奋,他们拒绝平庸、拒绝二流、拒绝偷懒;他们深受前辈们大医精诚的感染,恪守医德,并言传身教于后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气质与精神追求。这亦恰是 “协和现象”。

我的两位导师行医三四十年,教育我要常思索为医之风,协和之道。



(责任编辑:宗俊琳)

责任编辑:陈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