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在国际心血管内科领域刻下“中国制造”

韩雅玲院士荣获全国第十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和“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时间:2018-06-26 11:09:44来源:未知作者:张艳萍 宗俊琳 阅读: 96029

blob.png


“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40年的好时代,又乘上了党的18大以来一系列激励创新政策的快车,我们要牢记使命和担当,通过辛勤的创新、辛苦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致力于提高卫勤保障装备、药械和救治水平,为世界医学和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4月24日上午,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院士在全国第十届“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上由衷地说出获奖感言,言辞中带着从长期部队生活培养出的巾帼气质和豪迈的气息。

中国发明创业奖是2005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发明协会设立的首个发明家的国家最高奖项。韩雅玲院士作为联勤保障部队沈阳联保中心唯一代表,荣获特等奖,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这是韩院士带领团队成员20年始终致力于临床医学、军事医学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结晶。

  

在夜里也会梦到一些原创性思路

“都说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那儿可以保命,突发心梗送去了就能救活,但是,有时,还没有送达,人就没了......”想起2003年那一幕,韩雅玲记忆犹新。这位在国内心内科临床创新当中硕果累累的院士,尤为引以自豪的原创性“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获得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她回忆起往事,沉重之中饱含奋起的激情,那是2003年到2007年4年间、两位患者猝然在院外离世的深深无奈和遗憾。

“你们就不能想办法在运送途中对接患者吗?......至少能争取一半儿的救命时间啊!”这位突发心梗的患者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整日忙于工作,那天早晨,一瞬间倒地不起,家属就在距离他100米的地方,连呼带喊,患者毫无反应。家属强烈的应激情绪直接发泄给了第一时间前来抢救的韩雅玲。

韩雅玲深知,这是家属当下正常的情绪,但是,作为从事了几十年心血管内科医生的本能,6个多小时抢救后的无力挽回让她无奈中应声回道:“大姐,怎么对接啊?我们就是赶到半路,我用手也捅不开冠状动脉啊?没有心血管造影设备啊!”

“你们就不能研发一种能随身携带的工具吗?走哪儿,带哪儿,不就行了吗?”

“随身携带?这些仪器加起来好几十吨重呢!”

听到这句话,家属沉默了。这个在常人甚至患者家属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对接抢救,却在沉默之后,悄悄地落进了韩雅玲心里。

几十吨重的抢救仪器,半路对接抢救,“随身携带”的血管造影设备......

韩雅玲一直念念不忘,然而,一想到试验和研制的综合成本极高,且前途未卜,她亦不敢轻易着手尝试。直到,2007年,另一位患者发生了同样的境况,韩雅玲的内心再次遭遇冲击。

她想到了更多的在院外突发心肌梗死的老弱群体,如果真能研发一套可移动的心血管造影系统,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实现半路对接抢救?甚至避免搬动患者的身体、用装载小型心血管造影系统的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家中,治病救命?

“2007年,我下决心,这个研发是一定要做了!”至今,韩雅玲说这句话时的斩钉截铁的语气,似乎还能看到当年她作决定时的样子。“再也不能出现下一位遭遇这样境况的患者了!”

有时,韩雅玲在夜里也会梦到一些与这个项目有关的原创性思路,醒来便找团队工程师讨论,有时真就形成了不错的创意。之后,她全神投入其中,不断提出创新思路,争取获得来自政府、部队和医院的人力、资金支持,引进人才,甚至将沈阳市政府对院士的个人补贴500万元人民币毫无犹豫地投入其中,整整十年,从航空发电引进车载设备所需的大功率能源系统,到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研制的抗菌金属手术器械和手术器皿表面的抗菌漆,从单血管造影系统到双舱杂交血管造影系统,从原创设计的一钉一卯到试验阶段的无数次失败,韩雅玲说,这可以算是她一辈子所完成的科研工作中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项了。

经过艰苦的实验室研制和野外实践,至今在50多例患者院外应用第一代和第二代“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的手术中,无一例感染或介入手术失败。“这个创新意义很大,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做新一代的研发!”韩雅玲兴奋地说。

 

所有的成果和荣誉最终为患者解除痛苦

我们所有的学术成果、声望荣誉、技术进步和学科提升,最终的目的广大患者解除痛苦,这是最重要的”从事心血管病诊治和科研工作40多来,韩雅玲始终不忘初心

20世纪90年代,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先放置一个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之后再置入支架。韩雅玲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不一定需要球囊预扩张。“那时候一个球囊的价格是1万多元,如果能发现哪些患者不需要球囊预扩张,就能给这部分患者省下不少钱。”

之后,她很快在本院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分析探索可以不用球囊预扩张的患者人群,并在这些人群中开展对照组研究。就这样,她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直接支架置入技术,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大大降低了患者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类似的创新,韩雅玲还有很多。她原创的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对部分患者可避免使用旋磨术,操作更加简便实用,还能为患者节省1万多元;她率先主持大规模、多中心国产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证实,不仅支架本身当时的价格比进口支架便宜7000元,还能给患者节省一种半年抗血小板药物的费用,这样一来,每位患者平均节省了11000多元……

10多年来,韩雅玲带领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授权专利17项,国际发明专利两项。原创性研制的“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在研制三代产品,为提高现代化卫勤保障水平、提高心血管危重症救治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历经10多年研究发现CREG蛋白有望成为一种心血管系统的新的保护因子,同时,在新型冠心病介入治疗器械及其围术期抗血栓治疗的研究中,他们也有许多原创性的发现。

其实,所有这些创新和研发工作并不是单位给韩雅玲布置的刚性任务,已完成的发明也没有给个人带来经济利益,她对创新事业的执着追求只是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为了更多的患者能够解除痛苦,只是因为那份发自心底的情不自禁的兴趣和投入其中之后的无穷乐趣和无限痴迷,韩雅玲将这些‘额外’的工作当成了‘必须’的份内工作,将在临床医学发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结局难料的风险咀嚼出甚是甘甜的滋味。

 

年轻人要树立家国情怀

 “她一直都这样,没事就爱琢磨、捣鼓这些科技发明……感觉她更像个男孩子。

她很理性,也很喜欢幻想,航空的机翼材料,她都能想着用在设计医疗器械上!当时,负责设计的工程师都没曾想过这事儿!

在熟人眼中这份不同寻常的投入和痴迷,在韩雅玲的生命里,也许只是真实面对自己的顺其自然。一提起心心念念珍爱无比的原创性“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她的幸福感不可抵挡,神经兴奋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就被拨动起来。

“过去,大家都到食堂和饭店去吃饭,谁能想到现在外卖能送到手中?过去,大家都到邮局排队寄一封挂号信,谁能想到现在快递已经上门取件送件了?那么,我们的高端急救医疗,今后是否也能变成走进家门的救治服务呢?我们目前研制的“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是军民两用的,以后还有可能放在百姓的救护车中上门服务,甚至改变心脑血管急重症的急救模式……

第十届“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上,韩雅玲曾真诚地吐露心声——我们要牢记 主席关于创新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的一系列教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强则民族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果我们不适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疗领域第一位荣获国家最高个人发明奖项的医者,她诚挚地告诫青年一代,要树立家国情怀,对于国家乃至世界医学建立使命感、责任感,开阔胸怀,拓展格局,这对一生的成长都尤为重要。切忌急功近利,一味地囿于“小我”的窠臼,被眼前一点蝇头小利障碍了眼界、束缚了手脚。

她说,“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要树立高远志向,要不断超越自己!”语气一贯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自信中带着豪迈的气概和巾帼的光芒。


(责任编辑:宗俊琳)

责任编辑:陈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