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十年一剑 器官移植“中国模式”获赞誉

时间:2018-08-16 16:19:00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阅读: 71366

blob.png

blob.png

8月5日,由树兰(杭州)医院、浙江省社会办医协会共同主办的2018树兰国际器官移植论坛暨肝移植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会议在杭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树兰医疗总院长郑树森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树兰医疗发起人李兰娟院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黄洁夫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主任等莅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兰娟院士表示,器官移植被称为21世纪的“医学巅峰”,能体现一个医院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医疗水平。当前我国各项移植技术已趋成熟,尤其在临床肝移植、肾移植等大器官移植领域内,移植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中国的器官移植一直在进步。数据显示,从2010年1月到2018年4月,中国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7085例,捐献大器官突破4.8万个。2017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数与移植数均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的器官移植专家也走向世界。”杨爱平主任表示,“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从事器官移植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尤其是手术医师、器官获取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手术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中心启动了‘器官移植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分设四个方向,包括肝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和肺移植。依托于中心正在建设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平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开展垂直化、系统化的培训。”

世界器官移植协会(TTS)前主席、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Francis Delmonico教授,国际器官移植协会主席、美国UCSF外科教授Nancy Ascher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肝移植中心主任、国际肝移植协会前任主席John Fung教授,UCSF移植外科主任、美国移植医师协会前任主任John Roberts主席,国际肝移植协会前任主席Jan Lerut教授,国际肝移植协会主席万钧教授,汉诺威大学的Harald Schrem教授等国际权威专家亲临指导。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叶啟发教授、北京友谊医院朱志军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移植领域的专家及代表参加此次盛会。

在本次会议上,浙江省树兰公益基金会(筹)成立。浙江树兰公益基金会的成立首先旨在救助家庭经济贫困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对需要开展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的患者进行医疗救助,资助器官捐献的贫困家庭,也是为推动器官捐献、器官移植的发展、器官移植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帮助。

blob.png

【学术报告撷萃】

黄洁夫: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器官移植事业

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移植外科医生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伦理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的器官捐献体系,以满足患者的需求。2005-2015年,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为登上世界舞台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改革历程,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包括6个方面: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建立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参与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制定符合国情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三类标准;出台人道主义救助、荣誉表彰和缅怀纪念的政策;形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器官捐献人文精神。

目前,中国共有178所器官移植医疗机构,器官捐献量与移植量逐年上升。同时,中国器官移植技术能力和质量安全逐年提升,科学的肝癌肝移植中国标准、自体肝移植技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小儿肝移植、肺移植、肾移植技术的创新与改进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引领国际发展。

未来,国家将不断优化机制,完善法规、监管体系。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器官捐献与移植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国器官移植医疗质量。黄洁夫表示,相信中国移植事业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以一种无可争辩的伦理学方式成为世界上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郑树森:我国肝移植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大步前行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树兰医疗总院长郑树森院士介绍了中国肝移植发展的现状和未来。2017年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为5146例,每百万人口的实际器官捐献率(PMP)上升至3.72。DBD、DBCD、DCD捐献分别占23.52%、38.53%、37.95%。2017年,我国肝移植手术达5149例,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ABO血型不匹配的肝移植数量上升,占肝移植总数的10%~15%。肝癌肝移植仍是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占49%。截至2018年7月,树兰医院开展肝移植400余例,肝细胞肝癌相关肝移植占比50%,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输血时间、无肝期、平均手术时间等均显著下降。

2008年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杭州标准”的提出,较1996年提出的“米兰标准”,将有效手术的肿瘤直径从5 cm扩大到了8 cm,扩大52%的移植受者数量,且术后5年生存率达72.5%。如今,随着“杭州标准”被证明在西方人身上同样有效,已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选择使用“杭州标准”。郑院士表示,不应该把肿瘤的大小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而应该是肝癌的恶性程度,当多种复发危险因素如微血管入侵、AFP增高、肿瘤局部治疗无反应性等存在时就不应该移植了。

郑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快速切除病肝,保持低的中心静脉压,减少术中失血,减少肿瘤复发的经验。他表示,未来我国的肝移植技术和器官储存与运输设备,如专业智能器官保存设备、全自动肝脏双路灌注修复设备,多元化国际合作启动无人机移植器官运输产学研医战略合作等,都将进一步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Nancy Ascher:全球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

国际器官移植协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肝移植科Nancy Ascher教授表示,目前全球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供体器官不足、花费高昂、对医疗技术要求高、器官供者和移植受者的安全性、供体的开发利用等。

针对供体器官不足,研究者们正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法,如人工肾脏、肝脏支持系统、细胞替代治疗、积极治疗器官的原发病,同时鼓励增加活体器官捐献和去世后器官捐献数量等。但有些研究也正面临着伦理的拷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禁令,禁止将人体干细胞注入动物中进行人类组织和器官的培养。猪的器官在大小和功能上是较为理想的移植器官,但受限于排异问题。

政府在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制定脑死亡的法律规章、建立器官获取组织、器官移植中心的认证、建立脑死亡认定机构、禁止开展非法器官移植等。

Nancy Ascher教授介绍了伊朗、菲律宾、以色列、德国等国家近年来在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的现状和变化,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在器官移植改革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她表示,不了解全球疾病负担;捐献器官的严重不足,导致大量患者在等待器官的过程中死亡;捐献器官的有效性和移植受者的预后问题;一直在增长的患者人群数量带来的经济负担等,都是未来器官移植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