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者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者日记/详情

北大医学人的援藏故事

时间:2018-10-22 14:31:01来源:未知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 阅读: 114116

2017年7月2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启程前往拉萨,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五个多月来,每一位队员都在医疗救治、教学帮扶、科研管理等方面带领所在科室全面提升、拓新发展,并不辞辛苦地开展下乡义诊、科普宣传和基层调研,为藏区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我们采用“图片故事+记者回访”的形式,撷取援藏队员工作、生活的几个片段,籍此展现北大医学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与医者情怀。

image.png

第三批“组团式”援藏队员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春雨、赵衍斌、王港、曹宝山(队长)、宋金涛、李军


队长的话

时间飞逝,来拉萨一晃5个多月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位援藏队员克服了自身困难及高原缺氧等不适,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新老队员的努力,ERCP、胸腔镜气胸手术等技术已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

队员们结合当地疾病特点,帮助受援医院开展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结石清除术、第一例颈椎前路联合后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等多项新技术。除了常规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之外,还通过远程MDT、多学科联合查房、派科室骨干到内地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当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作为一名临床大夫,一名来自北医三院临床一线的援藏专家,我们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无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只要需要,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危重病人抢救现场。

做好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之外,队员们还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组织多次义诊、参加下乡调研、了解西藏文化……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西藏基层医疗工作建设和扶助任重道远,也深深感受到援藏工作的光荣和使命感。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而更加努力工作。


1

曹宝山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image.png

首次远程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

图片故事

2017年8月9日,和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交接工作第1周的第3个工作日,也是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组织的每月一次的肺癌多学科病例讨论会。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首次有机会和北京专家一起学习交流。远程会议让当地医生学习了肺癌,这一西藏相对发病率低癌种的生物学分类、靶点检测及靶向治疗等知识,看到了专家在肿瘤治疗中的严谨,感受到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确定每月通过远程来参与肺癌青年委员会组织的肺癌MDT讨论。

image.png

科内讲课

image.png

组织德庆旺姆医生到北医三院

就病房管理、日间化疗和临床查房进行学习

记者回访

曹宝山所在的肿瘤科,目前是西藏自治区三甲医院中唯一的肿瘤专科。在前两批援藏专家王墨培和肖宇的帮助下,科室的肿瘤规范化治疗和疑难病例诊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在西藏地区,大部分肿瘤病人不能及时得到相关科普信息,更谈不上全程管理。“每每看到此,就深刻感受到打造一支强大的肿瘤团队,提高肿瘤科在西部地区肿瘤治疗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作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首席专家中的一员,曹宝山深感责任重大。

过去的5个多月里,曹宝山通过重视人才培养、发展专业特色、加强教学意识及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实际举措帮扶科室发展。

依靠“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人才发展。每月远程MDT,直接和各领域专家交流学习,突破空间时间障碍,让当地医生开拓了视野。

结合西藏当地肿瘤谱,在科内建立胃癌、乳腺癌和肝癌专业学组,组织病例汇总,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常规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科内讲课、教学查房等提高医生临床诊治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结合定期课题汇报制度,促进研究生和临床医生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

曹宝山说,未来还将通过建立专业的多学科协作组等方式加快肿瘤专科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为西藏肿瘤患者服务。


2

李军   消化科  

image.png
image.png

MDT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首次胆胰疾病读片讨论会

图片故事

2017年12月11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首次胆胰疾病读片讨论会。相关科室的援藏专家以及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外科、影像科各级医师参加。会上就内外科收治的胆胰疾病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并制订下一步检查治疗方案。多学科读片讨论避免了患者往返于多个科室所带来的不便,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不同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同一患者的诊治方案,提高诊疗效率,规范诊疗流程,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记者回访

五个多月的援藏工作,让李军深深体会到医疗技术的“传帮带”对西藏来说,有多么重要。“不仅仅是讲几次课、查几次房、开展几个新技术这么简单,而是要手把手地教、放开手让当地医生去做、时刻准备接过来收拾残局,最终才能把人才培养出来,把技术留在西藏。

在李军看来,只有把一项新技术真的教会当地医生,而且是多位医生,才能把这些技术真正留在西藏。

“组团式”援藏之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直没有开展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内镜技术(ERCP),而这在目前已是业界公认的治疗手段。从北医三院第二批援藏专家姚炜到正在援藏的第三批专家李军,他们一直在与当地医生努力着,将开展ERCP发展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常规技术。如今,这项技术的应用已不仅是单纯胆总管结石取石,疑难病例越来越多。

李军介绍,这项技术并不非单纯内镜操作,它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涉及胆胰疾病的整个治疗理念和规范。想要正式开展,还需要多学科协作,甚至可以说反映了医院的整体水平。

为此,李军与协和医院影像科援藏专家刘炜商量,每周进行胆胰疾病读片讨论会,这也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的一种形式。

“一步一步带着走,各学科一起在临床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逐渐灌输规范的理念,学习规范的治疗,建立规范的诊治流程。建立自治区人民医院自己的疑难病例讨论体系。”

李军告诉记者,ERCP只是援藏工作中的一项新技术,进藏后,还开展了食管曲张静脉的止血治疗、经皮胃造瘘术、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下治疗、幼儿肠镜检查,等等。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都是对原有治疗模式的冲击,都不是简单的讲讲课,看几个演示就能够开展起来的。

带领学科在规范中发展前行,通过新技术的开展建立可持续的诊疗机制和流程。”成为李军今年的工作目标。


3

王港   普通外科  

image.png

布达拉宫消防大队义诊

image.png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调研

image.png

护送驻边坝县多许村驻村工作队进点

图片故事

2017年11月5日,王港参加了为布达拉宫消防官兵的义诊活动。十一月的拉萨寒意袭人,但他和援藏队员们仍以如火的热情投入义诊。测血压、量血氧饱和度、详细问病史、认真查体、翻阅化验单,耐心解答健康问题。援藏期间,除了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受援科室做好科室管理、临床、教学等工作外,王港也积极走出去,参与调研西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image.png

第一例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性手术

记者回访

作为一名胆道专业的专家,王港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例肝内胆管结石的半肝切除术、第一例腹腔镜胆囊结石清除术、第一例应用钬激光碎石的腹腔镜胆管结石手术、第一例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

每一例手术的完成,王港都和自治区医院同事密切合作,无私传授分享手术技巧和要点。他深知,只有把技术留在西藏、培养出自治区人民医院自己的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团队,才能真正达到援藏的目的。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的教学秘书,王港在这里充分利用着自己教学方面的丰富经验。他认为,年轻医生的培训、学科梯队的建设离不开临床教学工作。为此,他积极规范和督促科室学术讲座的进行、制定教学查房制度、定期给住院医师和实习学生讲课、建立学习微信群等,希望通过丰富的举措,力促当地教学水平提升,为青年医生的习惯养成和培养提供帮助。

西藏地幅辽阔,地广人稀。在医院常规工作之外,王港还和援藏队员们一起积极参与义诊、科普等工作,为藏区百姓解惑答疑、普及医疗常识。他们深入农村,切实了解基层医院情况。“边坝县许多村的驻村医护人员住在村委会,为周围自然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家串户,一天经常走十多公里,住宿供暖没有保障,日用品都需要到数十公里外的县城购买;拉萨海拔在3600米左右,日常工作劳累时都常常感觉喘气费劲,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10个驻村点,有8个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自然条件更加艰苦……”

讲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工作,王港深感西藏基层医护人员工作的不易。“西藏基层医疗工作的建设和扶助任重道远,也让我感到自己援藏工作的光荣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就要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服务。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