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用心倾听30 年
耳、鼻、咽、喉,看起来只是头上的“小部件”,但却是上通大脑,下连脏腑。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有这样一位为这些细小复杂但又极为重要的“小部件”倾情30年的守护者。他就是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党委书记王海波教授。
一切过往 皆为序章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县级医院,医院的条件非常简陋,科里的人员很少。而且,当时的医疗理念、技术、设备跟现在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
1977年,高考的恢复让王海波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但与众多高考改变命运的故事不同,因准备不充分,王海波仅考入一所医学专科院校,毕业后只能被分配到基层医院。
然而,王海波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冷却。相反,为了能够多进行临床的实践,他珍惜每一次手术机会、每一个临床实践。为了多接触患者,他住进了科室旁边的一间空闲的小仓库里,这样一来,只要晚上有患者就诊,就能第一时间起来处理。也正是在那段时间,王海波接触了大量耳鼻喉科的危急重症患者,这为他以后在医学道路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
1988年,26岁的王海波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并依旧执着地选择主攻耳神经外科以及侧颅底外科学。
研究生毕业后,王海波进入了山东省立医院工作。“久负盛名的医院、优秀的老师、优越的条件、先进的医疗设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起点。”
走出国门 把理念和技术带回来
在国外进修期间,王海波只要一有时间就扎进图书馆,“猛读猛看猛复印”。甚至因为复印的材料太多,常常把科室的复印纸用光。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对外交流的大门,也让王海波有了走出国门,学习前沿医学知识,掌握先进医学技术的机会。
1994年,他在文献上看到有关内镜在颅内手术的应用研究,立即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然而省内只有一家医院有相应的仪器设备,王海波主动前往医院联系,联合攻关,科研成果共享。靠着借来的机器,王海波完成了20余例桥脑小脑角内镜手术。1996年,他最早在国内开展内窥镜下桥小脑角微创手术,被鉴定为耳神经外科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获得美国SACKLER医师奖。之后,他又自费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耳科专项知识,将全新的理念带回国内,以临床为本,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开展各种中耳手术以及听力重建,在手术方式、手术材料等方面和国际保持一致,使医院术后干耳率、听力重建情况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王海波率先在山东省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治疗患有重度神经性耳聋的聋哑儿童,填补了山东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由此启动了山东省聋病防治工作。2007年,作为主要发起人,王海波牵头我国突发性耳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重要成果,获评中华医学会成果一等奖。
如今的王海波已成为我国耳科学领域的主要带头人之一,担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辑、卫健委全国防聋专家组副组长、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务,完成了从普通医生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
把耳鼻喉打造成医院优秀学科
“可以说,我院各学科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一流,部分学科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山东省开始探索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改革,也为耳鼻喉学科发展走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从此,王海波便带领团队全方位地投入到山东省耳鼻喉医院(今山东大学附属省耳鼻喉医院)的建设中。
王海波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率先在全省、全国建立了一批前沿性科室、病房,同时还配套建设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山东省耳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人工听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FISCH国际显微耳科山东培训中心等科研机构。围绕聋病防治、耳神经损伤与修复、头颈肿瘤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行业支撑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
如今,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鼻喉专业科室已达到15个,年手术量1.2万余台,住院患者接近2万人次,成为国内专业设置最为规范,最为完备的耳鼻喉专科医院之一。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耳鼻喉专科之一,科室连续9年获评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前10名。
“目前,我院是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培养站,山东省耳鼻咽喉与头颈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单位。”该院宣传人员介绍。
尽管有此成就,但王海波和他的团队并不满足。他说:“作为较早踏上改革发展征程的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富有改革的基因。未来,毫无疑问,我们医院仍将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对外开放。要利用好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利用好新政策,加快耳鼻喉的国际化。”
学科管理和人才选拔不能“含糊”
来耳鼻喉医院就诊的患者很快就能发现这里与其他医院的不同——接诊医生平均年龄不大,但技术娴熟、治疗更是有独到之处。“在这里,你不用担心找错医生。”王海波说。
2002年,现任医院副院长、头颈医学中心主任徐伟从中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博士毕业回院后,立刻被王海波启用为头颈外科专业组组长。一名主治医生带着几个正高、副高级别的医生是医院前所未有的事情。王海波解释说:“人才的成长应是集体的成长,我们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好的竞争应该是向竞争对手学习,双方共同进步。”
在科室、医院里,王海波在对年轻人不拘于年龄、资历选拔培养的同时,要求倍加严格。他带的研究生在研究所和科室轮转,从没有特殊待遇。王海波说话很尖锐,把研究生、医生训哭是常有的事情。同事对他的评价是“直接、不做作,有时也有点不留情面”。对此,王海波淡然地说:“这是别人给我留情面,更多的人说我不近人情。但我不希望说含糊的话,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做错了事情一定是当面说。这是我的学科管理理念。”
在他眼中,无论医院还是科室的发展,都需要一股正能量。
建世界一流的耳鼻喉医疗中心
“好医生的视野,不能仅局限于治好某类疾病,而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把人类面临的身体疾病问题作为目标。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走到世界一流中去。”
医生有理想、有信念,才能获得患者信任和同行的敬仰。在王海波心中,“一流”不仅包含医疗技术的一流,还有思想、理念的一流。一位好医生不仅要能治愈患者的疾病,还要担负起教育患者的职责,让患者正确看待、理解疾病,了解基本的医疗知识,对自身疾病及其发展阶段有个清醒的认识,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医患携手共同应对。
“向哈佛、梅奥看齐,把我们耳鼻喉学科带入世界先进,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耳鼻喉医疗中心!”王海波自豪地说:“现在条件具备了!”
王海波表示,建国70年了,中国在飞速发展,这也要求我们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到世界先进的学科中去。“未来,我们将按照国际医学发展趋势,不断推进耳鼻喉学科的三级、四级学科建设,结合群众新的需求和医疗发展的趋势,不断推出各类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科室。未来的道路肯定会很艰难,我愿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从普通医生到科主任,再到学科带头人、全国耳科组组长、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每一个头衔背后的付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王海波每天早晨7点进医院,晚上10点才离开;即便有大量的行政工作在身,仍坚持每周大查房制度十余年;而他的周末,也被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占据。熟悉他的人都已掌握了这一“规律”。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精力“一心”都在专业上。
“若问我对未来有何期许,在我看来,学科的未来就是我的未来,我已经与它紧密相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new陕西宝鸡市陇县:眷恋这片热土——温水镇坪头村乡村医生郝松柏
2025-04-17 -
new白衣执甲坚守初心 医者匠心创新前行 ——记晋中市医师实践创新十大案例获得者许建坤
2025-04-17 -
04-082025
胡运韬:以“最美三重奏”谱写眼科医学的光明乐章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